你永遠沒有第二次機會去塑造第一印象
1957年,一個叫陸欽斯的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用兩段不同的文字向一群人描述一個叫吉姆的學生,第一段文字的關鍵詞是樂觀、開朗、友好、愿意與人交往;第二段文字的關鍵詞是內(nèi)向、呆板、容易害羞。之后,他讓這些人跟吉姆接觸。
結果顯示,那些接受了第一段文字信息的人,多數(shù)人都認為吉姆是一個外向、友好的人;那些接受了第二段文字信息的人,多半都認為吉姆是一個內(nèi)向、害羞的人。當再把其他信息呈現(xiàn)在他們面前時,多數(shù)人都比較相信自己接觸的第一份信息,而第二次發(fā)放的材料影響甚微。
這說明什么呢?人們對后面獲取的信息有明顯的定向性。換而言之,人們對一個人的評價往往都以第一印象為框架,去理解他們之后獲取的關于這個人的相關信息。在社會心理學中,這種現(xiàn)象被稱之為“首因效應”。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與一個人初次會面,45秒內(nèi)就能產(chǎn)生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對他人的社會知覺產(chǎn)生較強且持久的影響,并在對方的頭腦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如果第一印象是好的,那么人們在之后的了解中,就更愿意去發(fā)掘?qū)Ψ缴砩厦篮玫钠焚|(zhì);如果第一印象很糟糕,在日后的交往中,人們會更偏向于去揭露對方身上令人討厭的特質(zhì)。
第一印象有很強烈的主觀性傾向,倘若我們第一次見面時給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那么今后再怎么努力,都很難消除對方的偏見。所以,墨菲定律就提醒我們,你永遠沒有第二次機會去塑造第一印象。
那么,如何才能在交往中給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呢?
心理學家提醒我們,影響第一印象的主要因素有性別、年齡、衣著、姿勢、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通常,一個人的體態(tài)、姿勢、談吐和衣著打扮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個人的內(nèi)在素養(yǎng)和其他個性特征。
英國女王在一封給威爾士王子的信中這樣寫道:“穿著顯示人的外表,人們在判定人的心態(tài),以及形成對這個人的觀感時,通常都憑他的外表,而且常常這樣判定,因為外表是看得見的,而其他則看不見,基于這一點,穿著特別重要……”
這些話并不夸張。人類是視覺動物,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總是對美的事物或人產(chǎn)生好感。每個人都有呵護美、向往美、追求美的心理。這是鐵一般的事實,也是無法改變的人類腦部皮下組織的自然運作反應。
對于那些并不認識我們的人而言,幾乎都是從注意我們的外表開始,再由此對我們進行判斷。了解了這一點,在交友、招聘、求職等社交活動中,我們就要充分利用這種效應,緊緊抓住初次會面的前45秒,展示給他人一種好的形象,為今后的交往奠定基礎。
上一篇:你可以選擇失敗,但不可以向挫折妥協(xié)
下一篇:你覺得拍得最漂亮的那張照片,別人都說不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