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榜樣——錢鐘書和楊絳對女兒的培養
錢鐘書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夫人楊絳是我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
錢鐘書和楊絳生有一女,名叫錢瑗。雖然錢鐘書夫婦都是很有文化的人,但他們對女兒卻沒有提出什么嚴格的要求,更沒有給過什么訓示。不過,這并不代表他們對女兒不進行教育,相反,他們都是通過為女兒做好榜樣,讓女兒耳濡目染接受教育的。
比如,在學習這件事上,錢鐘書和楊絳沒有像大部分父母那樣,對孩子耳提面命,要求孩子該讀多少書、該學多少知識,而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孩子。夫妻倆都愛讀書,每天都要讀,錢瑗從小接受熏陶,也漸漸喜歡上了讀書。在三歲時,她就能像大人一樣坐在一旁專心地看書了。
對此,楊絳認為,好的教育首先應能夠激發人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自覺性,培養孩子的上進心,引導孩子好學、愛學和不斷完善自己。要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父母的榜樣作用就很重要,言傳不如身教。
所以,當錢瑗看到父母在一旁讀書時,也會照模照樣地拿本書來讀,慢慢的,她的閱讀習慣就培養起來了。后來她又學著父母的樣子,讀英文書。有一次,錢瑗在讀英文書時,遇到一個不認識的單詞,就去問爸爸,但爸爸不告訴她,讓她自己去查辭典。錢瑗翻了三遍也沒查到,又去問爸爸,但錢鐘書還是不肯告訴她,仍然讓她自己去查辭典。錢瑗沒辦法,只能再去查,終于在查到第五遍時,查到了這個單詞的意思。由此,她對這個單詞的記憶就特別深刻。
在錢鐘書和楊絳的這種“身教”下,錢瑗不僅像父母一樣喜歡讀書,上學后學習成績也非常出色。
<<<家教家風感悟
好的家教家風,可以讓孩子受益終生。楊絳的父親楊蔭杭先生曾留過洋,對教育子女頗有心得,因此對女兒的教育也很特別。楊絳學習成績不突出,父親從不責怪;對于楊絳在學習上表現突出的地方,會表揚,但不好的地方也不會指責,而是千方百計地調動楊絳的學習興趣。對于閱讀,父親從不勉強楊絳,而是自己先做好榜樣,然后再把女兒喜歡的書放到她的書桌上,如果是女兒長時間不讀的書,他會主動收走。
在這種家風的影響下,楊絳懂得了學習興趣的重要性,所以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也承襲了父親教育自己的方法,不指責、不批評,而是通過父母的身教去影響孩子。
實踐勝于指導,身教重于言傳。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榜樣,父母所說的每句話、所做的每件事,都會影響到孩子。所以,與其絞盡腦汁地想著怎么讓孩子愛上學習、愛上讀書,不如自己先愛上學習、愛上讀書,然后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影響孩子,或許效果更為理想。
1.父母先做個愛讀書、讀好書的人
人是習慣的產物,孩子是父母習慣的延續。父母沒有讀書、學習的習慣,自己早早放棄了求知,那么就不能奢望孩子能多喜歡讀書、多喜歡學習。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孩子會產生“要像大人一樣”的愿望,這種愿望也會導致他們事事向父母“靠攏”:學習父母的行為習慣,學習父母的說話方式,等等。所以,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愛讀書的人,父母首先要成為一個愛讀書的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孩子。
要注意的是,父母對自己讀的書也要有所選擇,要讀好書,可以是自己的專業書,也可以是一些好的文學名著、文學作品等。如果父母每天抱在手里看的都是一些情愛小說、穿越故事等,估計是難以給孩子做好榜樣的。
2.鼓勵孩子充分發表自己在學習上的一些見解
曾有一份調查顯示,在生活中,有70%的父母沒有耐心聽孩子說他們的觀點和想法?,F在的孩子在學習和讀書上其實都是很有想法的,也希望通過自己的思想來實現自己的愿望,如果孩子能跟父母溝通,說明他們能夠獨立思考,能夠展現出自己的個性了。這時,如果父母能多給孩子一些鼓勵,鼓勵孩子積極思考,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恰恰可以讓父母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在學習上的長處和不足。
需要注意的是,當孩子說出自己的見解后,即使與父母的觀點不一致,父母也不要一味否定孩子的觀點,而應學會尊重和接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當然,如果孩子的觀點的確十分錯誤,甚至是“毀三觀”的,父母肯定要及時糾正,但也不要直接斥責孩子,而應心平氣和地引導孩子,讓孩子明白他的觀點錯在哪里,如何糾正等。
3.讀書不怕晚,就怕沒耐心
學習和讀書在任何時候開始都可以,一些父母感覺自己在孩子小時候沒能好好陪伴孩子,擔心現在開始有些晚了。并非如此,任何一個好習慣,不管什么時候培養都不晚。
不過,學習和讀書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須有耐心、要堅持,才能有效,“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不行的。有的父母覺得自己工作忙,沒時間讀書,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可以見縫插針。比如和孩子一起坐車時,就可隨身帶一本書,在車上和孩子一起讀。或者帶孩子外出吃飯時,也可帶上一本書,在等待上菜的時間里,讓孩子隨手翻翻看。家里也可以專門為孩子準備出一塊看書的場地,里面放上各種書籍,孩子學習或游戲的間隙,都可以去翻閱一下。
總之,只要父母做好榜樣,掌握好方法,并愿意耐心地引導孩子,每個孩子都能愛上學習、愛上讀書。
上一篇:熱情對待每一個機會
下一篇:用行動詮釋“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