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掌控內心的孩子才能掌控外部世界
這個世界真正能由自己掌控的事情不多,事情的發展不受自己控制,他人不受自己控制,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自然的變化更不受自己控制。有時候想到這些我們就有些恐慌,這大概就是人追求穩定的原因吧,因為穩定才不會讓人感覺到失控。但是,一切都處于變化之中,沒有真正穩定的事物存在。那么人這一生,還有什么是自己能夠控制的呢?想來想去,只剩下自己可以讓自己掌控。
以前,我是個對生活很沒有安全感的人,覺得很多事情自己都無法掌控。大到職業、收入、未來的發展、和他人的關系、身體健康,小到今天能不能按時起床、睡覺、吃飯、有效地做事情,感覺這一切都不在自己的掌控范圍之內,心中經常感到焦慮和恐慌。后來發現,自己不能控制這些事情的原因是不能控制自我,如不能提升自己的技能去適應社會的發展,所以無法控制自己的職業、收入和未來的發展;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心態和認知,所以無法控制自己和他人的關系;不能控制自己的時間、精力、專注力、自律能力等,所以無法按時起床、睡覺、吃飯、健身、有效地做事情。因為不能控制自己的內心,所以讓一切一團糟。我認識到,外界的一切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期待發展,只有調整自我去適應外界,才能讓自己的內心得到平靜。于是,我漸漸學著放下對外界的控制欲和過多的期待,變為學著調整自己的欲望和內心節奏去適應外界,慢慢地,感覺到自己的焦慮和恐慌少了,不再需要外界給我安全感,而是可以自己制造安全感了。
當一個人總是想掌控外界的時候,其實他是被外界掌控了;當一個人頻繁地關注外界的時候,其實他是被外界的紛擾掌握了內心的節奏。所以,人無法直接掌控外界或一件事情的結果,只能通過調整自我來把握這一切,如提高技能、心理的適應能力、承受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等,之后就會發現,一切雖然仍然不能全由自己掌控,但它發展的方向基本在自己的預期之內,結果基本在自己的承受范圍之內。也就是說,通過調控自我,人大致可以把握事情發展的方向和結果。
例如,孩子想盡快做完作業去玩耍,這是他想要達到的事情發展的結果,但這個結果不會自動來到他的面前,需要他調控自己的注意力,集中精神去學習,才能盡快達到自己的目標。如果他不去調控自己的注意力,那么做作業這件事就不受自己控制。又如,孩子想和某個小朋友成為好朋友,但他若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經常和這個小朋友吵架、打架,那么想和對方成為朋友這件事就不受自己控制。對于我們成人來說,假如調控不好自己的欲望和時間,天天玩手機,自己的生活就會失控,健康也會失控。
所以,人是通過調控內心來控制自己的生活的,能夠掌控自己內心的人才能掌控外部世界,這樣的人才堪稱強大。這樣的人不會花過多的精力與外部世界較勁兒,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當事情的發展不如己意時,他們不會去抱怨外界,而是盡快調整自己,讓自己的內心先冷靜穩定下來,然后集中所有能量去應對當下要做的事情,從而讓事情變得“可控”。比如,孩子若能夠調整自己的適應能力,就一定能夠很好地適應環境;若能夠調控自己的情緒,就能夠不傷害他人,也不容易自傷;若能夠調控自己的欲望、時間、精力,就能夠讓自己的生活有序地運行……所以,世界千變萬化都不再害怕,因為自己能夠淡定自如地應對這一切。
但是,究竟何為掌控,如何掌控,是需要好好梳理的:
1.掌控說的不是控制,而是調控
掌控自己的內心指的不是控制,而是調控。兩者有何區別?控制是強迫,是大腦發出指令,強迫自己必須壓抑自己的欲望和情緒,理性地去解決問題。無論做得到做不到,過程都會讓孩子感覺到壓力、緊張、壓抑、不情愿、不快樂,雖然理智上很想去配合,行為上卻常常做不到;而調控是疏導,是先覺察自己的內心,接納并安撫自己的欲望和情緒,如果可能,也可使之得到某種程度的滿足,讓內心先平靜下來,不再與自己的欲望和情緒較勁兒,然后再去面對理性必須面對的事情。
例如,孩子命令自己此刻必須去做作業,但此刻內心的真正欲望是“我想看電視”,因為欲望沒有得到滿足,所以內心無法專注,結果作業做了很久也沒有做完。于是心情更加煩躁,因為電視也沒有看。如果變成調控——先覺察并接納自己的內心:我知道你此刻非常想看電視,這沒有錯,我理解你。如果你先看電視,作業就有可能完不成,那么你將會面對非常嚴峻的后果;但如果先做作業,之后就可以毫無負擔地看電視。你選擇哪一樣呢?不能說做了這樣的心理疏導后孩子就能馬上專注地寫作業,但會比控制要好一些。如果經常做這樣的練習,孩子就會漸漸學會如何平衡自己的欲望和責任。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周末也可以讓自己先看會兒電視再做作業。要讓孩子學會調控自己的欲望、安排自己的時間,而不是父母或孩子強迫自己做什么。
每個人內心都有兩個我:感性的我和理性的我,控制就是讓這兩個我變成敵人,理性的我指責感性的我:你有欲望是不對的,你忘記你的責任了嗎?而調控是讓這兩個我成為朋友,理性的我告訴感性的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滿足自己的欲望是合理的,我非常理解此刻你想滿足自己欲望的心理,但你也不要忘了你的責任哦。這特別像兩個人的相處,我先通過共情接納和安撫你的情緒,讓你的內心變得舒服,然后再去說事情。一個人如果有能力讓自己的內心變得和諧、平靜、不起情緒,那么他就有心理空間去做其他事情。這需要過程,所以需要父母從小幫助孩子練習。
2.反復訓練,失控的時候不過于自責或他責
自控并不容易做到,否則每一個人都可以很輕松地成為內心強大的人。例如我自己,也常常有管理不住自己欲望的時候,有時我會因此產生罪惡感,覺得自己很無能,竟然管理不了自己的欲望。每當這樣譴責自己的時候,我就感到很痛苦。但痛苦之后,我會再次訓練自己學習自我調控。因為我明白,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如果不學會調控,生活會更加失控,而失控帶來的痛苦遠大于自我調控帶來的辛苦。因為我找到了調控欲望對于人生的重要意義,所以我能夠不停地訓練自己。
父母也要讓孩子明白這一點,并幫助他不斷練習。不要在他控制不住自己欲望的時候過于指責他,也不要讓他陷入太大的自責。一是會把他推入罪惡感中。二是當他覺得這件事太難時,會破罐子破摔,覺得自己反正也做不到,那就被欲望淹沒吧。所以,父母要一邊安撫,一邊提醒,一邊鼓勵。父母要成為孩子的好戰友,推著他越來越好。
內心強大是建立在內心健康的基礎上,當一個人的內心十分健康時,他才能自如地調控他的心理活動。這和身體健康是一樣的道理。當一個人的身體十分健康時,他就能夠自如地調控他的四肢。所以我們不要控制,而要通過調整自己的欲望、情緒、認知、心態等讓內心得到健康。身體健康的標志是各方面的數值都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而心理健康的標志也是各種心理活動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心理穩定了,才能更好地去應對這個不穩定的世界。
上一篇:禁得起誘惑,人生才能自主沉浮
下一篇:良好的教育是孩子獨立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