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孩子搞特殊化——曾國藩“愛子以其道”
曾國藩是我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和文學家,“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頗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曾國藩的一生留下許多廣為流傳的事跡,他的家教理念對于今天的父母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曾國藩共有九個孩子,由于公務繁忙,他平時不能在家中督促他們,于是就通過寫信的方式教育孩子們。
曾國藩在當時位高權重,可他卻從不為孩子們搞特殊化,一直強調要勤儉謙勞,反對奢侈懶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明確的規定。
有一次,曾國藩的小女兒因為好幾天沒見到父親,很想念父親,就由仆人帶著到總督府去看望父親。小女孩都愛美,何況那天又是去見自己親愛的父親,所以就穿得鮮亮了一些。曾國藩見了后,就批評小女兒不應該穿得這么華美,還讓她趕快去換掉。
在那個時代,官宦人家的子女出門都有轎子,但曾國藩卻告誡孩子們,如果要出門辦事,就步行去,不能使喚轎子。同時,他還規定孩子們不能使喚奴婢們去幫自己填茶倒水,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去做。有時他還叫子女們去做拾柴、挑水等在當時看來應該是仆人們做的事,讓人很不解。
對此,曾國藩說:“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幾可以成大器。”意思是說,當官人家的孩子,只有讓平日的衣食住行與貧窮人家的孩子一樣,才可以成才。言外之意就是,孩子們不能受到特殊待遇,這樣才不會產生驕縱傲慢的心理,才能腳踏實地地做事、正正經經地做人。
<<<家教家風感悟
曾國藩為教育子女,給子女們寫了很多家書,同時也制訂了許多很有教育意義的家訓,后人還專門將其整理成集出版,對于現在的父母很有借鑒意義。
作為晚清一代名臣,曾國藩本可讓孩子們享受舒適富裕的生活,甚至可以憑借自己的能力為孩子們鋪好路。可曾國藩沒有這樣做,相反,他卻極力反對孩子們在生活上搞特殊化,要求孩子們保持著“勤奮、儉樸、求學、務實”的家風。為此,曾國藩還專門寫下了16字箴言的家訓:“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何規范孩子的言行,培養孩子的品質、人格,讓孩子獲得精神上的充實與滿足,這是每一位父母都很關注的事。只有運用恰當的方法,把握好愛孩子的“度”,不給孩子特殊待遇和優越感,才能讓孩子腳踏實地做人。
1.避免對孩子過度關注
孩子的成長是需要關注的,但又要避免過度關注,否則,孩子接受了父母給予的“特殊待遇”,時間長了,就會從自己獲得的待遇中得出結論:“我是一個特殊的人。”可惜,邁向社會后,沒有人再特殊對待你的孩子,這種巨大的反差就會令孩子感到困惑和不適,甚至不知如何應對。這也是現在很多孩子在步入大學校門或工作單位后,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新的人際關系等的主要原因,因為他們在家都被關注慣了,現在沒有人再那么關注自己,就會有失落、委屈,心理也難以平衡。用這樣的心態對待學習和工作,顯然是不利的。
所以,在家里不妨少關注孩子一些,尤其是孩子的衣食住行,讓孩子感覺自己跟家人是一樣的,也要做家務、要勞動、要學習、要做好自己的事,誰都不是特殊的,大家都是平等的。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后才可以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
2.對孩子物質方面“窮養”,精神方面“富養”
作為一代權臣,曾國藩的家境應該不會太差,但他本人的日常衣食都十分儉樸,同時也要求孩子們不要奢侈浪費,要勤儉持家。看起來似乎是個很“小氣”的父親,可這位“小氣”的父親對孩子的精神教育卻一點也不小氣。
在給孩子們寫家書時,曾國藩還會為孩子們批改詩文,和他們探討學業,鼓勵孩子們好好讀書。他還曾寫信給兒子曾紀澤,要求他每天練習1000個字,還給家里的其他人一一制訂了學習計劃……這些行為,都顯示出曾國藩對子女們在精神上的“富養”。
而現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卻完全是本末倒置了,對孩子的物質要求無條件滿足,對孩子的精神成長卻關注很少,導致孩子在生活上揮霍無度,在精神上卻一貧如洗。
所以,真正愛孩子的父母,不妨在物質上對孩子“苛刻”一點,多花一些時間來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讓孩子在精神上獲得富養,這種富養的效果也一定會超越一切在物質上的富養。
上一篇:一定要找一個能與父母有良性互動的男人
下一篇:不要被他人的觀點左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