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人效應——成為自己人,更易獲得信任
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發現這樣一種現象:當你辦事時,對方是你的朋友或者有過數面之交的人,事情就會特別順利;而如果對方是陌生人或者價值觀不同的人就會處處受阻礙。這就是“自己人效應”,即“自己人”一切好商量,對于“自己人”所說的話更容易信賴和接受。
這里所謂的“自己人”其實是指和自己有感情的人或者與自己同一類型、站在同一立場上的人。漢代將軍李廣,為將廉潔,體貼士兵,愛兵如子,不但經常與士兵同飲同食,而且還凡事身先士卒。行軍遇到斷水斷糧的時候,見水見食,士兵不全喝到、吃到,他不近水、糧。李廣不善言辭,但閑時常常與士兵射箭賭酒取樂,并常把賞賜分給部下。部下覺得李廣將軍平易近人,是“自己人”,于是更加尊重和愛戴他,甘愿為他出死力殺敵。
與人交往中,想要和對方建立良好的感情和人際關系,就要強化“自己人效應”,讓他人認同你并和你站在同一立場上,這樣才可能更快接受和信賴你。怎樣強化“自己人效應”呢?林肯曾說過一段非常精彩的話:“一滴蜜比一加侖膽汁能夠捕到更多的蒼蠅,人心也是如此。假如你要別人同意你的原則,就先使他相信:你是他的忠實朋友,即‘自己人’。用一滴蜜去贏得他的心,你就能使他走在理智的大道上?!币馑颊f,感情必須在一致性的基礎上才能成立。
歷史上有無數因為朋友對信仰的背叛而斷交的故事,這是對“朋友”要求“一致性”最好的證明。司馬昭篡權后,提拔了嵇康的朋友山濤。嵇康聞訊后,心痛異常,因為他堅持著自己仁愛忠恕的道德理想,認為山濤背叛了“曹魏”,于是寫下了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從此和山濤斷交。
也就是說,想讓一個人意識到你是他的自己人,就要與他取得情感上的一致性或者信仰上的相似性。如果這種一致性消失了,兩個人很可能從此敵對。如果兩個人是非常要好的“哥們”、朋友,那么無疑你就是他的自己人了,而為自己人辦事無疑要簡單得多,這樣就能夠水到渠成。友情這種人們相處之后產生的情感,必須在很多條件一致的情況下才能產生;如果品格相悖,是不可能成為“自己人”的,比如一個誠實正直的人絕不可能與虛偽奸詐之徒相交,謙謙君子絕對不屑與狂妄自私的人為伍。
怎樣讓對方更明確地認識到你是他的自己人,從而和你相知、相交,信任你、寬容你呢?心理學家認為,“自己人效應”具有可接近性、相似性、互補性和相容性等特征。也就是說,兩個人如果空間距離比較近、接觸機會比較多,就容易產生好感,彼此引為“自己人”;雙方有共同語言、信仰一致、品格相似也容易成為“自己人”;兩個人性格或需要互補,也有可能因“取長補短”的需要而成為“自己人”;寬容大度容易接納別人的人,也容易被別人接納,成為“自己人”。這就是為什么那些只在酒桌上喝過兩次酒的男人會拍著肩膀稱兄道弟的原因。
心理應用:
如果能夠做到以上幾點,人們往往更愿意與之結交,并產生朋友之情。這樣的人有更寬廣的人脈。人脈和感情積累到了一定程度,做起事情來自然順風順水。
上一篇:立足高遠,要有超前意識
下一篇: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破除慣性思維的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