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講究信譽
20世紀60年代在香港地產界鼎鼎大名的“三劍客”,終于在1972年分道揚鑣。李兆基誠實低調,細心思量,認真策劃他剛與人合作創立的永泰建業有限公司的上市。
在李兆基的精心策劃下,永泰在1972年11月6日上市,當時股市暢旺,永泰的股票一路上揚。李兆基坐擁這筆充裕的發展資金,靜待時機,期待把資產和業務再推上另一個高峰。
1973年4月,股市承受不了壓力,驟然瘋狂下瀉,直線下降至四百零一點。但這個市場巨變對李兆基的地產業務并無負面影響,他認定了這個股票與地產市場的低潮期,正是搜購地產工業原料——土地的黃金時期。
李兆基抓住這個時機在1975年成立恒基兆業有限公司,全心全力發展地產業務,業務范圍包括地產買賣、發展計劃、樓宇租售、圖紙設計、建筑營造、舊樓重建、物業交換等。恒基兆業并持有永泰股份百分之五十以上,成為其控股公司。
李兆基掌舵的恒基兆業首重控制成本,他認為在有了山崩地裂都不易于動搖的根基時,才眼望四方,耳聽八面,著力開源也不遲。李兆基銳意購入價廉物美的土地,作為原料儲備,他有兩個大方向。
其一,是矢志不渝、義無反顧地購入大量“乙種換地權益書”。香港政府當年征收新界農民的耕地作各種發展用途,交換條件是先收耕地,然后撥出可建房屋的土地給他們交換,通常是二英尺半耕地換一英尺屋地。農民拿著一紙換地權益書,將來才可換地發展,眼前要套現實惠的話,基本上是無計可施的。
李兆基留意到這種情況,于是跟農民商議,以現金購入他們手上的換地權益書,受到農民普遍歡迎。恒基兆業通過購入換地權益書,擁有一大塊平價買入的土地可供建樓之用。
其二,李兆基死心塌地,苦心搜索舊樓改建。香港早期開發的地區,多已成為黃金地段,充塞此間的樓宇很多已經破舊。如果可以游說到業主出售舊樓,在原地重建,最大的好處是在黃金地段聳立起面貌一新的巍峨建筑物來,既使地產發展商有厚利可圖,心臟地帶的市容又煥然一新。
并且舊業主更可把現金自由運用,真是一舉幾得之事。于是,李兆基的策略是布下“天羅地網”,分別通過香港乃至海外經紀人,重金報酬,務求物色舊樓,誠意搜購。
李兆基在20世紀60年代到溫哥華探望馮景禧時,啟發了他向那些已移居異國的華僑著手,讓他們利用手上持有的香港物業套現。因而在恒基兆業創立不久,就在加拿大設立恒基溫哥華分行及在美國設有恒基三藩市辦事處,刊登廣告,專門聯系收購華僑的物業。
因此獲得許多廉價土地,為公司增加不少土地儲備。李兆基的一些基本策略和業務宗旨,經歷了1973年香港股市大崩潰和1974年的石油危機,都沒有絲毫改變。
1974年的恒生指數下跌至150點,樓價從1972年最高峰的港島住宅平均價220元跌到176元,除跌幅大之外,銷售也相當冷清,市面極端蕭條。李兆基的基本策略是:實行“地照買、樓照起”,同時“制成品照賣”。
除了把推出的樓盤悉心包裝,大賣廣告,大搞宣傳之外,最主要的是李兆基只要有少許利潤就放手賣出去。始終是薄利多銷的政策使恒基兆業維持著它在蕭條中的正常發展。在1974年底,住宅樓盤下跌20%而毫無起色之際,在李兆基身邊打理財務的何永勛,自然是戰戰兢兢,管賬管得萬分小心。
身為老板的李兆基也慎重地對何永勛面授機宜,說:“現今好比十面埋伏,草木皆兵。在這種險境下領軍,最重要糧餉充裕,切勿無端扣軍糧,一旦影響軍心,折損士氣,反而就因小失大了。”
李兆基不住提點著何永勛留意那些跟恒基兆業承做建筑的工頭,務必要準時結賬給他們。建筑行業的尾數往往是最難追討的,有些地產公司為了種種原因,故意把尾期建筑費拖得遙遙無期。這是李兆基最反對的,認為是破壞招牌的大忌。
李兆基的業務宗旨是:從來不會自私地只顧自己盈利,而不照顧業務對手。他認為信譽最要緊。
信譽,對一個人來說,很重要。在社會上,一個沒有信譽的人很難立足。他的朋友會越來越少,他的事業會越來越難,他離成功也會越來越遠。
信譽,對企業來講,就是要遵守契約,否則你簽合同有什么用呢?一個沒有信用的公司是不能長久的。眾所周知,信譽是企業的公信力,是企業在社會中所獲得的美譽度和信任度,在員工、消費者、合作伙伴、股東等利益相關者中占據重要地位,是企業的無形資產。
信譽是企業雙方合作的前提,是保證契約實施的重要機制。事實表明,一個企業的信譽的價值在于,在順境里,良好的信譽是企業資產增值的助推器,能為企業贏得利益相關者的支持,促進企業新鮮血液的良性循環;在逆境里,它是企業擺脫危機的砝碼,緩沖企業壓力。
信譽理論表明,正面的知名度對公司的信譽有支持性的作用,而負面知名度則對公司的信譽有強烈的破壞性。公司一旦有了不好的名聲,就很難再改變公眾的不良印象。
負面知名度常常引起企業的信譽危機,當一個企業遭遇信譽危機時,將不可避免地面臨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的惡化。
上一篇:做人要正義正直
下一篇:共同對敵的動物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