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用兵如神的將領
——用兵如神的將領
白起(?—前257),又稱公孫起,中國古代著名的將領、軍事家。白起善于用兵,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勛赫赫,白起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后又一個杰出的軍事家、統帥,與廉頗、李牧、王翦并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戰國時代是我國歷史上劇烈動蕩的時代,在那烽煙四起,群雄爭霸的歲月里,涌現出了一大批叱咤風云的軍事統帥,其中最著名的,當數秦國名將——白起。
白起在其數十年的軍旅生涯中,參加了秦國兼并魏、韓、趙、楚等國的幾十次大小戰斗,并且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秦國爭城70余座,擴地數千里,也為后來秦始皇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白起生活在戰國末期,當時社會劇烈動蕩,群雄爭霸不休,人們崇拜的英雄,自然是那些馳騁沙場,能征善戰的大將軍。白起的父親曾經隨秦軍四處征戰,建立過不少戰功。自從有了兒子,他便給兒子起名為“起”,希望兒子將來能夠像戰國名將吳起那樣所向披靡,屢立戰功。為此,他經常向白起講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尤其愛講司馬穰苴、孫武、吳起、孫臏的故事。
當白起剛剛成年的時候,父親就把他送進軍營,使他從小就受到軍旅的熏陶。白起不負父望,從小就酷愛軍事,加上他聰明好學,勤于思考,喜歡研究各家兵法,又長期生活在軍旅之中,既有軍事理論,又具實踐經驗,久而久之,便熟練掌握了軍事這門藝術,成了一位用兵如神的杰出將領。
公元前294年,秦昭王任命白起為左庶長,統率秦軍進攻韓國。白起抓住這千載難逢的展示自己軍事才華的機會,精心策劃,突出奇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攻占了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使魏國受到直接威脅。捷報傳回秦國,秦昭王大喜,下令嘉獎白起。此后不久,經丞相魏冉推薦,昭王又命白起為將,帶兵與韓、魏聯軍大戰于伊闕(今河南洛陽南)山下。
當時,韓魏聯軍將多兵廣,而秦軍還不及他們一半。但韓魏聯軍同床異夢,互相推諉,都想把對方推到前面迎戰秦軍,而自己退居后面隔岸觀火,坐收漁利。
白起抓住敵軍的心理,先設疑兵麻痹韓軍,然后出其不意以精銳猛攻魏軍,魏軍大敗,韓軍自然也不戰自潰。白起乘勝追擊,殺敵24萬,血流成河,還俘虜了魏將公孫喜,攻陷五個城池。
白起打了一個以少勝多的大勝仗。戰斗結束,白起因功官至國尉。伊闕之戰,是韓魏兩國遭到最大損失的一次戰役。
韓、魏地靠秦國,是秦國“蠶食”的首要目標。所以,在秦昭王十五年(公元前292),秦國又向韓、魏發動了進攻。這次秦昭王仍派白起為將,攻下了魏的垣(今山西垣曲縣東南)。由于白起屢建奇功,被秦昭王提升為大良造(戰國時秦的最高官職,掌握軍政大權,也是尊貴的爵位)。
第二年,白起率軍攻占了韓國的宛(今河南南陽)。宛是中原的重鎮,是重要的產鐵基地,又是冶鐵業中心。與此同時,秦國另一支由司馬錯率領的軍隊也占領了韓國另一煉鐵基地鄧(今河南孟縣西)。
宛、鄧的奪取,對秦國有重要的經濟、軍事價值,大大增強了秦國的國力,尤其增強了秦國的兵器制造工業,為秦之后吞滅六國打下了物質基礎。
秦昭王十七年(公元前290),韓、魏兩國在秦國大軍連續不斷的打擊下,深感不是強秦的對手,遂被迫向秦割讓土地以求茍安。在得到秦國應諾之后,韓國割讓武遂(今山西垣曲東南黃河以北地區)200里地給秦,魏割讓河東400里地給秦。韓、魏割地求和,并不能滿足秦國的雄心,自然不可能阻止秦國向外擴張。
秦昭王十八年(前289),白起再次率領大軍浩浩蕩蕩殺向魏國,勢如摧枯拉朽,連下蒲阪(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等61城,使魏國再次遭到沉重的打擊。
至此,秦國認為韓、魏已不堪一擊,對秦國已不構成威脅。決定暫緩對他們的進攻,把主攻方向改向北方的趙國和南方的楚國。
在加兵趙國、楚國之前,秦國于公元前284年,曾聯合韓、趙、魏、燕五國軍隊大敗齊軍。當秦國在白起統帥下戰必勝,攻必克,所向披靡之際,東方的齊國也蒸蒸日上,國力強盛,打敗了南方的楚國,殺死楚國將領唐昧,在西邊于觀津(今山東觀城)摧毀了三晉的官兵,之后又與三晉聯合攻擊秦國,幫助趙國滅了中山國。
公元前286年,齊國又發動戰爭,攻破宋國,宋偃王逃奔到魏國,死在溫城(今河南孟縣)。這時的齊援王,不可一世,攻楚、擊三晉之后,目標直接指向已分裂為二的周王朝,揚言要把周天子趕下臺,由他來做天子。大臣狐妲指責他荒唐,被他綁到街市上斬首。
燕昭王得知齊國臣民對齊王的怨恨,認為時機已到,日夜加強戰備,準備伐齊。燕昭王問樂毅伐齊之事。樂毅說:“齊國是霸王的后代,疆土廣大,人口眾多,以我們燕國的兵力,單獨攻擊,不容易成功。要想成功,就必須與趙國、楚國、魏國結成聯盟,共同出兵。”于是,燕昭王就派樂毅前往趙國拜見趙惠文王,再派其他使節分別出使楚國、魏國,又請趙國去聯絡秦國,向秦申明伐齊的利害關系,承諾事成之后分給秦國相當的利益。
秦昭王心想,如能借此機會擊敗齊國,秦國不是又少了一個競爭對手。這對今后秦國爭霸,并進而吞滅六國,統一天下不是很有利嗎,于是便很痛快地同意了使者的請求。其他各國因受齊國侵略,早已對齊王的蠻橫自大恨之入骨,巴不得立即聯合起來討伐齊國。
他們聽說強大的秦國也加入了討齊的行列,更是歡欣鼓舞,躍躍欲試。
公元前284年,燕國集結了全國的兵力,跟秦、趙、魏、韓軍隊會合,樂毅兼任五國聯軍總指揮官,以泰山壓頂之勢向齊國發動進攻。齊王征召全國武裝力量,在濟西(今山東陽信)與聯軍會戰。齊將觸子見聯軍勢大,一下沒了斗志,一戰就下令退兵,只身乘車溜走,齊軍大敗。部將達子統率余部,繼續與聯軍作戰,于秦周(臨淄雍門)又戰敗,達子戰死。
至此,齊軍敗局已定,樂毅見勝利在望,遂請秦軍、韓軍先行班師,請魏軍前往占領原來宋國的領土,請趙軍前往奪取河間(今山東高堂、堂邑)。樂毅親自率領燕國遠征軍。深入齊國國土,不久即攻下齊國首都。
破齊成功,從此消除了一個足以與秦抗衡的東方大國。秦軍班師不久,即把進攻的矛頭指向楚國。在進攻楚國的戰斗中,白起一馬當先,所向無敵,屢建奇功。為給進攻楚國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消除后顧之憂,公元前279年,秦昭王與趙惠文王在河南澠池相會,兩國修好停戰,秦國的北面得到了穩定。一切準備就緒,秦國便集中優勢兵力,對楚國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
上一篇:用愛心鋪墊的郵路
下一篇:相信自己能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