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聞不如一見
漢書又名《前漢書》,東漢班固著。共120卷,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武帝以前的紀、傳、表大都采用《史記》原文。全書記西漢230年之史事。在塑造人物、表現手法、語言運用等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對后代史學、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世遂以“班馬”“遷固”“史漢”并稱。
《漢書》句法在整齊駢麗之中寓以變化,遣詞雅馴工麗,雍容有致,不少文學用語成為后世楷模。古文名句“百聞不如一見”便出自《漢書·趙充國傳》,指聽別人說多少遍,也不如自己親自看一下。原文為:
時充國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問誰可將者,充國對曰:“亡逾于老臣者矣。”上遣問焉,曰:“將軍度羌虜何如,當用幾人?”充國曰:“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趙充國是西漢隴西上邦,也就是甘肅天水人。他對于分布在今甘、青、川一帶的匈奴和羌族情況很熟悉,曾率領軍隊擊退匈奴的進犯,平定羌族的叛亂,被封為后將軍。
漢宣帝時,趙充國已七十多歲了。皇帝認為他年紀太大,應該退休,就派人去問趙充國誰可以接替他的職務。可趙充國覺得自己年紀雖大,但精力不衰;而且也沒有誰比他更了解西北邊地和羌族的情況了,就回答說:“要說鎮守西北邊防,阻止敵人的侵犯,沒有人會比我更合適,最好還是我繼續干下去!”
宣帝因西羌又在蠢蠢欲動,騷亂邊境,召見趙充國,問他:“羌虜最近的情況怎樣?該派多少軍隊去攻打他們?”
趙充國說:“軍事上的事不能從遠離敵人的地方來估計。我愿意親自到羌虜活動的地方去實地觀察一下,然后再寫出具體的方案報告陛下。這件事陛下放心地交給老臣好了,不必擔憂!”
趙充國悄悄來到羌虜所在的金城,詳細地了解了羌人的兵力和動向,察看了周圍地形。他根據實際考察到的敵情制定了作戰方案,報告朝廷批準后,很快制止了羌人的騷亂。
羌族的首領打了敗仗,互相責怪說:“我早說不要背叛漢朝,現在還是趙將軍在位,這位老將已經快80歲了,作戰經驗豐富,特別是對我們這里的情況了如指掌,我們能打得過他嗎?”
打了勝仗以后,宣帝很高興。他問趙充國:“老將軍,你靠什么本領能這樣料敵如神,百戰百勝?”
趙充國回答道:“老臣駑鈍,并沒有什么良謀奇計,不過,臣凡事都遵循一個原則,‘百聞不如一見’,對敵情的判斷,都要親自看一看,想一想,然后再作決定,不輕易相信傳說和匯報,所以能八九不離十。”
宣帝聽后很高興。“百聞不如一見”便是這個故事中的名句。
上一篇:父愛的無私與偉大
下一篇:積極樂觀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