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留口德,小心禍從口出
在這個追求個性張揚的時代,敢說敢做是年輕人的風格,也有很多年輕人憑著自己的大膽闖出了一番事業(yè),然而這畢竟是少數(shù)。俗話說得好:“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一個不懂得忍耐,想說就說的人,很容易招致口舌上的是非,最后落得眾叛親離或者被人冷落的結(jié)果。
歷史上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三國人物中的楊修,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楊修開始在曹操手下任主簿,曹操很重用他,楊修卻不安分起來。有一次,有人給曹操遞了一盒酥,曹操吃了一些后,就又蓋上,并在蓋上寫了一個“合”字,大家都弄不懂這是什么意思,楊修見了,就拿起匙子和大家分吃,并說:“這‘合’字是叫人各吃一口啊,有什么可懷疑的!”
還有一次,建造相府,才造好大門的框架,曹操親自察看了一下,沒說話,只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就走了。楊修一見,就令工匠們把門造窄。別人問為什么,他說門中加個“活”字不是“闊”嗎?丞相是嫌門太大了。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進軍定軍山,戰(zhàn)事對曹操非常不利,進害怕劉備,退怕人恥笑。一天晚上,護軍來請示夜間口令,曹操正在喝雞湯,就順便說“雞肋”,楊修聽后,就讓隨從軍士收拾行李,準備撤退。曹操知道后責問楊修,他竟說:“魏王傳下的口令是‘雞肋’,可雞肋這玩藝,棄之可惜,食之無味,正和我們現(xiàn)在的處境一樣。”曹操聽了大怒:“匹夫怎敢造謠亂我軍心!”于是喝令刀斧手推出斬首,并把首級懸掛于轅門之外。可憐楊修一世聰明,就這樣到死也不知自己死因何在!
像楊修這樣自恃聰明,因為自己能猜透上級的心思便處處顯擺,不肯忍耐,以至使自己丟了腦袋,實在令人惋惜。年輕人一定要引以為戒,功高蓋主對于上級來說已經(jīng)是一種忌諱,更何況還明目張膽地說出來,這不是等于在嘲笑你的上司不如你嗎?
蘇格拉底說:“你要聰明,但不能讓人知道你聰明。”彰顯個性、發(fā)揮本領(lǐng)是工作中的需要,然而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實力就夠了,千萬不要在言語上做過多的文章,否則你的下場很可能像楊修一樣!
在《佛經(jīng)故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釋尊帶著侍者阿難到王舍城內(nèi)托缽后,走出城外。他們看見一個巨大深坑,乃是城內(nèi)居民傾倒大小便的糞坑,雨水和臟水混入,臭氣沖天。其中有一形,似人狀,而且有許多手腳的小蟲。它從遙遠處就看見佛來,不斷從臭水中抬起頭來,淚水直流地仰望著佛陀。
釋尊見它那悲凄狀,忍不住從憐恤的眼神里呈現(xiàn)著悲哀,此時,一切反應都看在阿難的雙眼里。
佛返回靈鷲山后,阿難鋪好坐墊,佛靜靜地坐著。
阿難代表大家向佛打聽剛才看見小蟲時,為什么呈現(xiàn)難過的表情呢?
“世尊,剛才在王舍城外看見糞坑里的小蟲,它前世到底做了什么罪孽呢?何時投胎在那臭水坑里呢?何時才能脫離那種痛苦呢?”
“阿難,你們仔細聽著。”
佛陀開始談起它的前后因緣。
這是過去佛出世教化一切眾生結(jié)束,入滅以后的事情。當時,有一位婆羅門建造寺廟。供養(yǎng)許多僧伽,有位施主供奉許多奶物。一天,適逢一群云游和尚來訪,該寺的知客僧心里想:施主特地送來一批供養(yǎng)品,來了一群不速之客,端出來未免可惜,干脆藏起來吧!知客僧果然暗中藏起奶物,不肯擺出來讓大家吃。不料。那群作客僧伽早已知悉此事,就責問知客僧說:“你為什么不讓我們吃那些奶制品呢?”
“你們剛來作客,我是寺里的老主人,新來客人怎能享受佳肴呢?”
“奶物是施主供奉的,現(xiàn)在住在寺廟的人,應該不分彼此,都能夠分享才對。”
知客僧被人責備后,愈加憤怒,以至失去自制心,破口大罵:“你們哪有資格享受這些美食呢?去喝廁所的臟水吧!”
佛把話說到此,就轉(zhuǎn)口說:“妄開惡口,終有惡報,在以后數(shù)千數(shù)百年的漫長時間里,他就投生在廁所坑里了,也就是王舍城外那小蟲。他只是對許多出家人說了一次惡言惡語,就飽嘗如此痛苦。凡我弟子都應該明白禍從口出,妄開惡言會惹火燒身,故不能等閑視之,對父母和其他人必須言談溫和。”
大家聽完佛陀的說法,無不感激萬分,各自合掌向佛禮拜,肅靜離去。
是的,妄開惡口,終有惡報。不要說故事中的知客僧做得不對,即便是對的,即便是他被人冤枉了,也沒有必要破口大罵。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能忍的時候何不忍一時,能退的時候何不退一步?年輕人一定要汲取知客僧的教訓,莫讓今日的妄開惡口,報應到未來的自己身上。
年輕人要記住:忍耐是人生中的大智慧。凡事都要較個真,問個底,處處想顯示自己的小聰明,最后只會自找麻煩。面對許許多多無關(guān)原則的小是小非,不妨忍住自己的表現(xiàn)欲,選擇沉默,這于人、于己都有百利而無一害。說話要分場合、分對象,最大的聰明便是裝傻,裝傻就是會忍耐,能忍耐。這又何嘗不是一種高明的處世之道呢?
上一篇:良好的溝通力是邁向成功的巨大推力
下一篇:說話,一定要有彈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