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保持心理平衡
人這一生都生活在環境中,家庭、學校、公司、社會,以及這其中的人組成的人際環境,還有無形的環境——所處的時代。心理強大就是能夠隨這些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很好地適應環境。當無法適應環境時,人就會感到不安,就會產生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尤其是剛剛來到一個陌生環境時。
每年九月份,幼兒園小班的門前都有哇哇大哭的孩子,他們抱著爸爸媽媽的脖子不撒手,要從熟悉的家庭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去,這讓他們焦慮不安。這種焦慮不僅來自要和媽媽暫時分離,還有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感。幼兒園是陌生的,老師是陌生的,小朋友是陌生的,他們會對自己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在這里會發生些什么,如果發生了不開心的事情,誰替自己解決?熟悉的爸爸媽媽不在自己身邊,自己好沒有安全感。
對幼兒園恐懼好理解,畢竟孩子小,第一次離開父母。但大一點的孩子也會對陌生環境產生恐懼感或不適應的感覺。
上小學三年時,我轉過一次學,是從農村的小學轉到城里的小學,轉學之后我特別不適應。同學們會講普通話,我不會;同學們會玩各種體育項目,我不會;同學們穿得漂亮,我不漂亮;老師的講課方法和原來的老師不太一樣,我聽不習慣。于是我陷入了自卑和自閉中,天天不說話,不和同學玩。我央求爸爸把自己轉回原來的學校去,爸爸不答應。為此我哭過好幾次,在不開心中度過了很久,才漸漸適應這個學校。
成人后,我對陌生的環境適應能力也不是很強,到一個新公司,總是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適應人和事。尤其害怕和陌生的同事和上司打交道,這給我帶來了不少困擾。有問題不敢請教同事,不敢和上司打交道,這給自己的工作帶來了很多不便。這個問題一直到走向社會多年后才漸漸得到緩解。
對陌生環境的適應能力我確實不夠強。后來我總結到,人為什么會對陌生的環境產生強烈的不適感甚至恐懼感呢?這是因為陌生讓我們有一種不確定感,人最害怕的不是要發生什么,而是不知道要發生什么。在熟悉的環境中,會發生什么事,會遇到什么人,地理環境是什么樣的,自己都了如指掌。今天會發生什么,明天會發生什么,自己基本都能預知。遇到麻煩的事情自己該怎么應對,如果不能應對身邊有熟悉的人幫自己解決,最起碼有人傾訴。而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這一切都失去了,即將發生的一切都是未知的,這讓自己非常不安。
面對陌生的環境,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些不安,但強烈的不安是會嚴重影響自己的身心和學習、工作以及生活的。人一輩子不可能只在一個固定的熟悉的環境中生活,所處的環境會不停變化。求學時期,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工作時期,會有不同的公司;成家以后,我們會和一個不是那么熟悉的人組成全新的家庭,還要融入對方的家庭。如果不能較好地適應這些環境變化,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都會受到影響,內心的安寧和幸福也會受到損傷。
人更難把握的一個環境是時代,這個無形環境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它時時刻刻都存在,都會對自己產生影響。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變化太快,更難適應。時代會如何發展,自己會不會被時代淘汰,應該主動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還是隨波逐流,這些問題時刻困擾著人們。相比較有形的環境,時代環境更充滿不確定性,于是人的內心更加恐慌。孩子也不可避免地被時代影響,學校的功課隨時在隨時代調整,考試制度隨時在隨時代變化,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隨時受時代影響,這些都需要孩子調動自己的各種能力去適應。如果缺乏這種能力,輕者焦慮不安,重者心理崩潰。
所以,提升孩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是一個內心強大的孩子所必備的心理素質。
1.提升自信
對陌生環境恐懼普遍有這種心理:到那個學校,我不適應老師的講課方法怎么辦?學習成績不如其他同學好怎么辦?同學和老師不喜歡我、孤立我怎么辦?這種心態基本上還是不自信。不自信帶來了很多負面感受,讓自己的內心感到不舒服、不快樂。所以還是要提升孩子的自信,提升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不要過于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相信自己是可以勝任學習并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喜歡的,就算偶爾得不到也沒關系。父母還是要幫助孩子建立起內在評價機制。
2.主動適應
面對一樣新的事物或新的環境,我們最好主動適應它,找到心理平衡,消除不適感。對環境的主動適應就是去了解你所處環境中的一切,做出適當的改變。比如,調整自己的學習習慣主動去適應老師的講課方法,如果不適應,可以向老師提出要求,看看老師能不能為自己做一些改變;主動去和同學交朋友,讓自己和同學彼此熟悉,如果能交到一兩個較好的朋友,對新環境的不適感就會消除很多。哪里有朋友,哪里就會讓自己產生愉悅的感受;多到這個環境中走走看看,熟悉這個環境中的一草一木,對這里產生感情,陌生感就會漸漸消失。通過以上三點,對新環境就會越來越適應。
當然,這需要自己的性格不是太孤僻,或者愿意去改變自己的性格。這也是內心強大的表現,因為環境不會主動來適應自己,想要掌控自己的生活,就要主動調整自己去適應周圍的一切。
3.被動適應
主動適應是一種內心強大,但被動適應也并非完全是懦弱。有時候,環境不如己意,自己也改變不了,比如老師不會為了自己一個人改變教學方法,同學們好像也有點排斥自己,我們怎么辦呢?其實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種辦法,交給時間,讓自己慢慢去適應。時間長了,就漸漸適應老師的教學方法了,同學們也漸漸了解自己、愿意和自己交朋友了,那么問題就得到解決了。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采取一定的躲避措施。如果同學們排斥自己,那么剛開始自己就和他們保持一點距離,不和他們發生摩擦。時間長了,他們了解自己了就會接受自己。
這一點我曾經體驗過。有一次,我剛到一個公司任主管職位,下屬們不太接受我,對自己態度甚是冷淡。我心里特別不舒服,后來我想,我把工作做好就好了,其他的就隨他去。于是就這樣過了不久,同事們看到了我的工作能力和為人,越來越接受我,甚至成為我非常好的朋友。
面對不可改變的環境,在行為上我們不需要刻意做什么,只需要稍微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讓心態盡量平和一些,時間長了,這個環境中的人和事都會漸漸與自己越來越貼合。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自己付出一定的等待和忍耐。這種適應環境的方式,看似被動甚至有些消極,但實際上也有積極的意義。
適應環境可以靈活地去面對,假如孩子的性格比較外向,那么可以主動去適應;假如孩子的性格較內向,也不需要違拗自己的內心,強迫自己去適應。可以順其自然,慢慢地去適應。只要在這個過程中能夠保持心理平衡,沒有大的情緒波動,都不失為一種心理強大。
4.與時代同步,隨時代進步
對時代最好的適應方式就是與時代同步,隨時代進步,而這需要人對時代有一定的敏感度,當時代發生微妙變化時,自己能夠捕捉到。可以通過關注各種資訊、與身邊的朋友交流和觀察社會變化等來捕捉時代的變化。當時代變化時,自己也隨之變化,這包括心理上的變化和生存技能上的提升,如果這兩方面都能保持與時代同步,便能很好地適應時代環境。雖然孩子由于年齡的限制對這些還不太關注,但父母可以通過自己對時代的把握來培養孩子,使孩子各方面的成長與時代同步,那么將來他就能較好地適應時代的變化。
面對周遭環境的變化,孩子既要學會變又要學會不變,變的是思維、認知、心態、技能,不變的是情緒。在保持情緒穩定、內心不失衡的狀態下,調整自己的思維、認知、心態、技能去適應環境。做到這兩點,才算是內心強大,才擁有了很好的適應環境的能力。
上一篇:接納痛苦,才能獲得成長
下一篇:提高孩子的認知水平,增強抗擊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