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刻保持一顆愛心——冰心的家教主題
冰心是我國現代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詩人、散文家、翻譯家。提起冰心,我們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她的《小桔燈》《寄小讀者》等讀來讓人充滿暖意的文章。她愛生活、愛孩子、愛一切美好的事物。可以說,愛貫穿了她的一生,“愛”也是她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的主題。
冰心共有三個子女,雖然性格不同,但都非常優秀。女兒吳青小時候聰明活潑、特別愛動,像個男孩子一樣淘氣。有一次,吳青跟一群孩子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玩,不一會兒,冰心就聽到有孩子在院子里大哭。她趕緊跑出去問發生了什么事,一個正坐在地上哭泣的孩子伸出手指指著吳青說:“是她打我!”
冰心將目光轉向女兒吳青,吳青趕緊向母親解釋說:“我們在玩游戲,說好了誰贏誰就可以得到娃娃,可她輸了卻要耍賴!我覺得她這樣是不對的,就把娃娃搶過來了,然后不小心把她撞倒了……”
冰心知道,吳青雖然比較淘氣,但從不撒謊,所以女兒的解釋也讓她弄清了事情的原委。雖然這件事不全怪吳青,但冰心還是蹲下來,耐心地對吳青說:“在你的這幾個小伙伴中,你是姐姐,姐姐應該愛護妹妹,對不對?你是個乖孩子,所以你懂得該怎么做對嗎?”
看到媽媽眼里的期待,懂事的吳青主動走過去,扶起地上的小朋友,還幫他擦干眼淚,并把自己手里的娃娃遞給小朋友說:“好啦,不要哭啦,我先讓你玩。”
冰心經常教育孩子們,與人相處時,一定要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學會去愛每個人。因為愛是相互的,你愛別人,別人才會愛你。對人是這樣,對小動物也是這樣。
有一次,吳青從樹上的鳥窩里掏出幾只剛剛孵出來的小鳥,用手捧著回家了。冰心看到后,就問吳青:“天黑以后,你最想找誰?”吳青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最想找媽媽了,因為媽媽的懷抱最溫暖。”冰心接著說:“那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小鳥也要找它們的媽媽呀!”
聽了媽媽的話,吳青才知道自己這樣做是錯誤的,趕緊把小鳥送回了鳥窩。而且從那以后,她都不再捕捉小動物了,還把媽媽的話講給小伙伴聽,要他們愛護小動物、愛護大自然。
<<<家教家風感悟
孩子是否具有愛心,與從小所處的環境及所受的影響和教育密切相關。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還沒有多少對品德概念的認識,他所看到、所聽到的都是周圍人在某些事情上的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也是孩子模仿的對象。更確切地說,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樣,父母是否具有愛心、具有善良的品行,也決定著孩子是否具有良好的個性與品德。孩子也會在父母的影響和引導下,成為具有愛心的人。
作為一名兒童教育專家,冰心是很清楚這個道理的,因而在教育孩子時,也會從小事上不失時機地培養和保護孩子善良的心。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只有當孩子不是從理智上,而是從內心里體會到別人的痛苦時,我們才能心安理得地說我們在他們身上培養出了最重要的品質,那就是愛。”
1.對孩子進行移情引導
所謂移情引導,就是讓孩子把自己痛苦時的感受與別人在同樣境況下的體驗加以對比,讓孩子學著體會別人的心情和感受,從而幫助孩子學會理解別人、體諒別人。
比如,當看到其他孩子摔倒時,父母可以適時地啟發孩子:“如果你摔倒了,會不會很疼?小朋友一定很疼,我們去扶他起來吧!”這樣一來,孩子就會聯想到自己摔倒時的感受,從而想要去幫助別人,慢慢培養起孩子的愛心。也可以給孩子講一講一些殘疾人勇敢面對生活挑戰的故事,引導孩子體驗他們的內心感受,并用這些人的事跡激勵孩子,讓孩子樹立起盡可能幫助殘疾人的思想等。
2.在生活中慢慢培養孩子的愛心
一個孩子只會關心自己,只顧自己的快樂,對別人的痛苦視而不見,甚至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樣的孩子是很可怕的!而有愛心的孩子往往會懂得關愛他人,因而也容易擁有良好的品行。
所以,父母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小事,慢慢地培養孩子的愛心。比如,引導孩子學會關心他人、關愛小動物。如果孩子想要養小動物和植物,父母可盡可能地滿足孩子,而自己只在一旁進行必要的指導,鼓勵孩子親自動手來照顧小動物或植物,這樣往往能培養孩子的愛心。
3.學會接受孩子的愛
很多父母習慣了對孩子的愛和付出,而面對孩子的回饋時,往往會因為心疼孩子而“拒絕”孩子愛的表示。比如,當孩子把蘋果削好,拿給媽媽吃時,媽媽卻著急地說:“媽媽不吃,這個好吃,給你留著吃!”或者當孩子看到媽媽做家務辛苦,想要給媽媽幫忙時,媽媽說:“去,寫作業去吧,這個臟,媽媽來做就行了!”
很明顯,媽媽是因為心疼孩子,想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可這樣不僅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疼愛,反而會傷害孩子表達愛的積極性。孩子會因此而非常失望,這種拒絕實際是遏制了孩子愛的萌動,讓孩子覺得父母不需要他的愛。
父母不要忘了,愛是一種雙向的情感交流,孩子在接受愛的同時,也會學著去愛別人,從而獲得情感上的滿足,這樣才能逐漸將這一體驗內化為一種優秀的品質。
上一篇:無法從事付出靈魂的工作,就不能享受人生的真正喜悅
下一篇:來場心靈的旅行,讓你的心快樂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