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你很小的時候,幾乎所有的親朋看到你,都說你從小就長得端莊、大氣,稱你將來一定是個當官的料。這當然不足信,表達的僅是親人們美好的愿望而已。至于孫孫長大后是否會真的當官,一切取決于你后天的選擇和努力。
但是,如果你真的立志要當官,也不是壞事,可以通過行使權力,施展抱負,將自己的理想付諸實現,惠及更多的人。或者當一個清醒的公民,也需要有眼光(投票)去為自己挑選合格的“公仆”(官)。因此,了解一些官場的知識也有必要。
其實,古往今來介紹當官“要訣”的書很多,如《帝范》、《官箴》、《臣軌》、《止學》、《政范》、《資治通鑒》、《戰國策》、《長短經》、《羅織經》,等等,都透徹分析了為官之道。其中《長短經》是唐代趙蕤編寫的,夾敘夾議,引經據典,是一部匯集王霸權謀,極盡文韜武略縱橫之術的奇書,甚至比《資治通鑒》更透徹地詮釋了為官之道。至于唐朝來俊臣寫的《羅織經》,是一部專門論“官場經驗”的書,極盡官場的陰險和詭秘,主張“殺親以媚上”,令人讀了后背發冷(如此為官,不為也罷)。但是,現實中又有幾個人是讀“秘訣”讀出來的官呢?做官的功夫,常常在悟性。古人的經驗,只是供我們參考罷了。
爺爺一輩子雖然只當了幾天芝麻大的小官,卻也對官場有了很多感慨。現在,把對官場的感悟留給你,或許對你有借鑒價值。
第一,想當官,必須先有高尚的品德,有為民造福的情懷。“德者,政之本也。”有德,是為官者最重要的前提。有德,就是懂得克己惠人,辦事公正,體恤下情,能與大家共甘苦。有德,才能得人心。當官,必須明白,沒有大家的響應,沒有廣泛的擁戴和追隨,你就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領導者。古人曰“廟堂之上,以養正氣為先”,爺爺在前面多次談及品格修養方面的內容,這里不再贅述。
但是,有德沒能力,沒韜略,還是不行。因此,同時還要在同事中表現出自己卓越的“辦事能力”和“號召能力”。善于讓大家熱烈響應你的意見,肯追隨你共同去完成一個使命,乃是你獲取官場成功的關鍵要素。
第二,想當官,必須先處好人際關系。在中國當官,不能脫離中國國情。中國區別于其他西方國家的一個特殊國情是中國是個以家族道德和家族感情為一切關系母本的社會,人情至高無上。人情常常導致法理的扭曲和松弛,這雖不是正常的,但卻是客觀現實。“情”既是民族感情的“黏合劑”,也是社會發展滯重的原因之一,在中國好一個“情”字了得。
爺爺在這里說的處好關系,不是指狹義的溜須拍馬、無原則地拉拉扯扯,而是指要憑自己造福人民的作為,憑自己的一身正氣,憑自己的品德才華,憑自己的博愛胸懷,甚至憑自己的幽默機智、和藹可親,來贏得領導和群眾的廣泛認可。
的確,在中國有一種“怪而不怪”的現象,常常是領導想提拔誰,就可以提拔誰。爺爺相信,隨著社會民主法制的進步,這種“御筆欽點”式的當官,會越來越有所顧忌。以后光靠“討好上司”,沒有群眾基礎肯定不行;當然,群眾擁護,領導不認可也肯定不行。所以,對身邊發生的事情,要常思考它們的因果關系,不要刻意把有可能是伙伴的人變成對手,也不要把競爭對手當成敵人。必須有好的施政理念,有廣闊的胸懷,善于聯系人、團結人,有良好的人脈氛圍,才更容易“入圍”。
第三,想當官,要讓人家感到你可信賴。“為臣事君,忠之本也”(《忠經》語)。為官,要有忠義之心,沒有哪個領導不希望屬下是忠于自己的。“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忠經》語)。只有領導認為你對他忠心耿耿,他才會信任你、提拔你。如果領導感覺你不是忠義之人,一腦瓜子反骨,不可靠,則你越有才干,他越會防范你。忠,不是無原則“言聽計從”、“討好”上司,“忠者,中也,至公無私”(《忠經》語)是也。
但是,忠誠不能是愚忠,不能是盲從。只有正人君子才值得你忠于他,才不會失去群眾基礎;如果上司多疑,是個奸詐、狹隘的人,你就很難奉獻你的忠心,但你也不要表示出不屑(得罪這種小人,被他處處打壓,也不值),盡可能保持你的公正,埋頭履行你的職責就是了。
效忠的前提是要看準人。《格言聯璧》有云:“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謙以和;小人之事上也,必讒以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這是官場辨識人的經驗啊!
至于如何表現你的忠誠,爺爺以為,在官場,不能僅憑心情做事,強悍霸道和吹捧逢迎都不能樹立起真正的形象,表現“忠誠”,也會有不同境界:一是像和珅之類,專會溜須拍馬,投上司之所好,領導說錯了也豎大拇指,大加贊揚,“忠誠”得令人肉麻。這種人固然會討上司喜歡,但上司也心中有數,從內心會瞧不起他,只是暫時利用罷了,不會重用。二是好壞話都不說,從不提反對意見,貌似忠誠實在,卻內藏心機,這種人工于心計。當有一天上司發現自己的錯誤,本該得到下屬的提醒而沒被提醒時,會對這個下屬的忠誠度產生懷疑。三是仗義執言,看到上司要做出錯誤決策,當面抗爭,冒死相諫,這是忠臣,如魏征、“強項令”等人。領導從心里認可他們是忠臣,但心里不舒服,認為他們犯上,損了自己的面子,心中會有所芥蒂。四是如“觸龍說趙太后”,講方法,講策略,既改變了上司的決策,又不露痕跡,既挽救了勢局,又給足了上司面子。這四種境界中,最值得你效仿的做法當然是第四種。
知道什么時候該像獵狗一樣表現忠勇,或像狐貍一樣表現機敏,能像老黃牛一樣踏實,還是像奔馬那樣昂揚,表現的均是一種品質、一種素養,是處理人際關系的老練和圓熟。
但是,僅僅忠誠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才干,才能得到領導和群眾的賞識。有些素質你必須具備。比如要養成做什么事情都有條不紊和井然有序的習慣。條理和秩序,不僅于工作有利,也可以彰顯品格;還要表現意志堅定,不缺乏自信。臉上永遠是從容的微笑,在整體氛圍低落時,你能做到樂觀、積極、陽光。
當然,忠誠的前提是彼此信賴。對下屬,能給予信賴,才會獲得信賴,才會獲得人心、獲得人才,才會有人追隨。《忠經》有云:“下行而上信,故能成其忠。”就點明了獲得“忠誠”的關鍵。
第四,想當官,要有非凡膽識,關鍵時刻敢于擔當,具備掌控事態、駕馭全局的能力。當官,就要有為國為民勇于擔當的情懷。敢于擔當,一定要敢于打破條條框框,敢于標新立異。商鞅有言:“拘禮之人不足與言事。”即指囿于舊禮制的人,是不值得與他討論國家大事的。做大事情的人,往往不按套路出牌。他們不受既有的規則、風俗、理念的束縛,為了達到目的,不惜使用各種手段。
當官如果就是為了自己養尊處優,關鍵時刻是不會有為民族大義、為祖國利益挺身而出的覺悟和豪氣的。平常情況下,分不出誰怎么樣,只有在困難面前,在突然的變故面前,在存亡絕續的關頭,才可以考驗人、識別人。一個人之所以能成為強者,是因為他在關鍵時刻勇于承擔。“事到萬難須放膽”,每遇復雜情況,領導也很著急,群眾也很擔心,如果你能在此時勇敢地擔當,替領導分憂,為群眾解難,有思路,有辦法,有能力,有魄力,力挽狂瀾,解倒懸之危,則自然會得到大家的擁戴,困境反而會成為“成全你”的機會。
駕馭全局的實質,是對人的駕馭。爺爺說的這個“駕馭”,就是一個好“馭手”,能讓所有的“馬匹”朝既定的方向奔跑,而不是自己去“拉車”。這除了領導者自身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決斷力、應變力、公正力和擔當力之外,最關鍵的是組織力和感召力。組織力,就是能把“沙子”、“水泥”、“石頭”這些不同的“人物”,有機地組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形成堅不可摧的“混凝土”(有戰斗力的團隊)。而你的領導力、感召力,就像“水”,其同化、包容、滲透、凝聚、協調能力,愿意廣泛聽取別人意見,敢于大膽起用能人的胸懷,將是你要具備的最重要的特質。
“宰相起于州郡,猛將發于卒伍”,只有真正經歷過急難險重的考驗,真正從基層成長起來的官員,才會有牢固的發展“根基”。
第五,為官者,在誘惑面前要能自持,懂得適時地自我約束。當官當然要“為人民服務”,但當官也不能沒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名利,本來是人類生存正當的社會行為,因為你成功了,才有名有利;為了有名有利你才努力拼搏,名利,在一定意義上是人類生存的驅動力。不能把“名利”妖魔化,好像一講名利就卑鄙、齷齪。為什么我們要設“勛章”?為什么要開“表彰大會”?為什么要設“升遷機制”?就是對“名利”客觀存在的正視,就是對“名利”激勵作用的肯定。問題是,人們用什么手段獲取名利——名利的罪惡與榮光,不在名利的本身,而在于追求的手段不同。我們應當尊重和羨慕那些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自己對社會的貢獻獲取名利的人。為官者,可以享有自己應得的那份名利,但是,以損害人民利益、破壞公平正義、無視黨紀國法、毀壞政府形象為代價來“謀取”不正當名利,就是千夫所指的腐敗行為了。
為官者,一旦手里有了權,就會面臨各種誘惑。誘惑往往是美麗的陷阱,是糖衣炮彈。給當官的送禮、送錢、送色,是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一種難以鏟除的陋習,人人知道它的危害,人人又在為它推波助瀾。受賄,是甜蜜的毒藥,當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殞命。如果缺乏清醒自持,就會讓領導擔心(擔心給他闖禍),讓群眾看不慣,你再有才干,也不會有人重用。因為有這樣一副德行,早晚會栽跟頭。
不要認為自己手中有權,就可以忘乎所以、頤指氣使、目空一切、吆五喝六、花天酒地、狐假虎威、為所欲為。失去監督的權力往往就像脫韁的野馬,它可能隨時會馱著你墜入懸崖。古人囑“勿私小惠而傷大體,勿借公論而快私情”,金玉良言也。孫孫務必在誘惑面前要保持這份清醒和自持。
當然,也不必對那些自己看不慣的事表現得憤世嫉俗,格格不入。“律設大法,禮順人情”(《資治通鑒》語)。不能把自己打扮得不食人間煙火,沒了人情味兒。有些場合,必要時也可以應應景,正常的禮要收,必要的酒要喝,但一定要把握住分寸,把握住底線,別“陷進去”。“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凡事太挑剔、太“另類”,反而讓人疏遠你、防備你。
關于自持,特別關鍵的是原則問題不能糊涂,一定要黑白分明、旗幟鮮明,能堅守住陣地,否則,原則問題弄不好,就滿盤皆輸。畢竟官場、職場的主流總還是好的,正人君子總還會冷靜地從中辨別各個人品的高下,如果你懂得自控,分寸拿捏得當,會讓大多數人佩服,也讓領導放心,關鍵時刻也敢起用你。
自持力,還表現在對炫耀欲的控制上。你可能有時會做得很漂亮,甚至超過領導,這時千萬不要炫耀自己。“名高妒起,寵極謗生”,顯出比領導高明,或者故意炫耀與領導的關系如何密切,往往是愚蠢的。遇到一個開明的領導還無所謂,若遇到一個心胸狹隘的領導,就會遭妒。既顯露出自己的才干而又不要“一艷壓群芳”,這就是智慧(這是中國的國情決定的)。《三國演義》里,有一次曹操在打了勝仗后,當將士們向皇帝高呼萬歲時,曹操竟然策馬向前,居功自大,接受歡呼,引起許多將士不滿,關羽就氣不忿想當場殺他。
荀子說的“不誘于譽,不恐于誹”,正是為官者應有的胸懷和淡定。
第六,為官者,一定要懂得辯證法,做事掌握分寸,做到寬嚴有度。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不扳死鉚,這是為官者務必參透的玄機。有些人扳死鉚,只認規章,或打著“執法”的旗號,侵犯人權(比如刑訊逼供);或不懂發展是硬道理,打著“堅持原則”旗號,行阻礙發展之實。做事情萬萬不可絕對化,有時變通一下給別人留退路就等于自己前進了。太機械、太刻板、太教條,往往貽誤時機,釀成損失,或是結怨樹敵。
汽車如果失去動力,最壞的結果是成為一堆廢鐵;而剎車失靈,則可能釀成一場災難
其實,真正的實事求是,追求的是只要有利于更好的結果,就不必拘泥所謂原則而卡得很死。古人名訓:“茍利于人,不必法古;必害于事,不可循舊。”就是強調“變通”的重要性。辦事靈活,不是油滑,不是逃避責任,而是勇于對事情的發展負責。只有有了更好的思路,才可以“破掉”既定的“框框”,從而使事情峰回路轉,化險為夷。能做到這一點常常表現出一個人非凡的創造力和勇于擔當的精神。
第七,為官者,必須學會與大家共同分享——分享工作成果和工作機會。永遠要相信,只有你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換來成功,任何一項工作成果,都必然是集體智慧和力量的結晶,絕不要貪天之功據為己有。能與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快樂,不但自己快樂,而且會收獲更多的友誼和嘉許。而能夠與大家分享,是能得到別人支持的前提,更是可以凝聚人才的前提。因此,無論工作或榮譽,即使你自己可以“獨享”,也不要忘記同別人“共享”。
分享,還表現在可以接納“異己”。同朝為官,或在一個部門為同事,難免有自己不喜歡和不喜歡自己的人,千人千面,你必須有包容的胸懷,允許別人有不同。如果憑個人喜好排隊,排除異己,就不是當官者的氣度。
現實中常有這樣的現象,一個人很能干,也干得很多很好,但是大家反而疏遠他、厭棄他,認為他“顯示”自己,包攬了很多工作機會和成果,“搶了別人的飯碗”。這就是現實,雖是一種不正常的工作氛圍,但你又不能逃避,也無法反駁。如果你當官了,就要盡量樹立正氣,給能干的人創造寬松的環境,給想干的人創造工作的機會。
勝利的基因是利他。如果能夠不拘泥于現實利益而致力于溫情的付出,給別人一點關懷,表現一份溫情,往往會獲得意想不到的回報。“圣王不務歸之者,而務其所歸”,這話十分深刻。講真正有遠見的人,不特別關注結果,而是致力于做好可以實現美好結果的“前因”。你不要考慮誰可以是“我的人”,只要修煉得足可以讓人“愿意跟隨”,有人擁護你,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歷任唐朝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的姚崇告誡子孫:“位逾高而益慎,恩彌厚而增憂。”曾國藩可謂得其真諦矣!曾國藩能做到功高蓋主而主上不疑,權傾朝野而同僚無妒,與他愛惜人才,樂于成人之美,并肯于“推功攬過”是分不開的。
第八,為官者,必須“高人一籌”,具備“高瞻遠矚”的能力。有遠見,是為官者最重要的素質。爺爺不明白,為什么人口膨脹到一定程度,才要計劃生育?為什么環境惡化到一定程度才強調環保?為什么交通擁堵到一定程度,才想到“治堵”?為什么……本來這些問題是可以預見的呀!2000年時,爺爺就站在北京長安街上,望著緩慢的車流,不無憂慮地跟朋友慨嘆過:“如此隨便發展下去,城市將成為一潭流不動的死水!”可是,十年后,交通擁堵到不能承受的時候,政府才來討論“治堵”。
孫孫如果當官,不但自己要有管理的超前意識,更要注重建立一種機制,研究、預見“當前”對未來的影響。當官的如果僅僅關注“我這一屆”的眼前“政績”,不能放眼百年,不會是好官。老百姓多么希望我們的國家真正踐行“科學發展觀”啊!所以,孫孫一定要努力弄懂什么是“科學發展”。如果你沒有站在歷史高度預見幾十年的眼光,就不要當官。
第九,官場中,要能忍辱負重,口不妄言。在官場、職場,什么樣的人都有,特別是遇上一個“挑剔”而“猜忌”的領導,會因為你的不會溜須,你就怎么干都不對,受委屈、挨打擊、遭非議、被排擠的事在所難免。
即使自己耿耿忠心,也難免有被領導誤解的時候。這時候,你不能逃避,不能抗辯,也不能抵觸。想“說說明白”,只能像粘在蛛網上的螞蚱,越掙扎會被捆得越緊。好在忍耐一下,時間可以最終證明你的清白。“完名讓人全身遠害,歸咎于己韜光養德”,想開來,放得下,大度一些,從容應對,才是為官者的“圓熟”所在。
在官場,特別忌諱在背后議論領導。不但受了委屈要能忍受,還不能抱怨,更不能背后發牢騷。沒有傳不出去的話,只要你說了就必然會有影響。既然從心里認了可以承受,就沒必要去辯白。爺爺曾寫過一篇文章叫《走出閑言困擾的誤區》,摘要如下:
俗話說,誰人背后不說人,而誰又不被人背后說呢?有人群的地方,這種張家長、李家短,你對我有成見、我對他不滿意的事兒,真是司空見慣。有的人聽了,就惱怒、就煩躁,就要說說清楚,于是同事、鄰里、家庭、上下級之間,原本一片平和,弄得疑神疑鬼,各揣心腹,明爭暗斗,互不相讓。有時一個好端端的集體、家庭,弄得人心離散,痛苦不堪。
可不能小看這“閑話”,它是一種破壞團結、渙散斗志、制造悲劇的腐蝕劑。我們人人深受其害,而又不自覺地去害人,在“閑話”的怪圈里搞“鬼推磨”。
筆者憑個人的人生經驗,在這里談點看法,或許可以幫助你走出“閑話”困擾的誤區。
其一是以不變應萬變,不管聽到什么樣的“閑言”,都不往心里去。你一旦攪和進去,就難以自拔,徒增煩惱。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有狗對你狂吠兩聲,你不理睬,它可能夾起尾巴跑了,若越是呵斥、追打它,它越要瘋狂地向你身上撲過來。這比喻雖然不雅,旨在說明對于“閑言”你越是在意,就越是鬧得兇。
當然,我不是說對一切意見都采取這種態度,前提說的是“閑言”,若是正當的、正確的意見,自當別論。
我說對“閑言”可以不予理睬,大抵有三條理由:一是有人群的地方,就必然有“閑言”,“閑言”是生活的一部分,大可不必大驚小怪。人自己還有咬舌頭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摩擦、碰撞、誤解,甚至誤傷,都是在所難免的,何必去計較呢?二是既然是“閑言”,就都是擺不到大面上來說明的東西,是私下、暗地傳遞的一些閑話。俗話說“眾口成竹”,第一個人嘴說出來的是個“竹筍”,傳到第五個人的耳朵里可能就變成了“竹林”,這種捕風捉影、被“演義”得面目全非的東西,也值得你信、也值得你為之氣惱么?三是對“閑言”,你不必著急“整明白”,時間是最公正的,過一段時間后,自然會一切真相大白。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何苦為之去耗費心神呢?況且,一個人做事百個人看,群眾自有公論,一個人或幾個人有點“說法”,也無損于我們真正的人格。古人云“識高則量大”,我們應當有這個度量,“裝”得下“閑言”。
其二是“止謗莫如修身”。有的人自尊心強,好面子,聽到一點“閑言”就受不了。若是自己的確有“毛病”,也不能不讓人家說,我們聽了應當當成一種警醒和鞭策。不是自己的“毛病”,受點委屈,也對我們的成熟有好處。關鍵是只要自己走得正、行得端,光明磊落,沒有私弊,關于自己的“閑話”自然會少。所以,努力提高自身修養,完善人格,增長才干,以誠待人,是避免“閑話”的最好辦法。
伽利略有一段話:“真理就是具備這樣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擊它,你的攻擊就愈加充實和證明了它。”對于人也是這樣,只要是一個真正的人,就不怕詆毀。在現實生活中,被告狀告出來的“好官”,不是也大有人在么?培根說過:“美德猶如茗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我們把精力用來提高自己,比把精力用來應付“閑言”要好上一千倍,你選擇哪個?
其三,“流言止于智者”,這也是荀子的一句話。我們平常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這雖然有點絕對化,但肯定地說,有知識、有修養的人,絕不會熱衷于去傳播“閑言”。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確有些“熱心腸”的人,擺出一種“關心人”的架勢,俯耳低言,不失時機地在同事之間“點把火”。這種“小聰明”,不能概而言之都用心險惡,至少可以說這些人有點淺薄、缺德。
培根說過“饒舌的人多虛妄”。莊子也有一句“好面諛人者,亦好背而毀之也”。好在張三面前講李四的人,未必不在王五面前說道張三。波斯詩人薩迪有一句詩:“卑劣的人比不上別人的品德,便會對那人竭力誹謗。”其實,同一群人里誰怎么樣,誰心里都有一桿秤。我們不要為“閑言”困擾,卻可以從傳播者中識別人的高下。我們不要對這些“閑言”那么認真,更不能再做“閑言”的傳播者。
當然,不是該說的話也不說,該聽的話也不聽了。《論語》中有句話:“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真是精辟。這有個分寸問題,就是不管什么時候,對事物一定要有辨別力,不能聽風即雨,隨意亂來。
小小“閑言”,困擾人生,甚至充當著“殺手”。但在智者面前,它會顯得蒼白無力。
埋頭苦干,在糾紛面前裝聾作啞,這既不至于將自己攪入領導間矛盾的漩渦,也不會讓人們產生“他是某個人死黨”的派系分子的不良印象。記住: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靠近領導又不要靠得太緊,胸懷坦蕩,行為公正,憑實力,靠人格,力求做到一旦老領導調離,換個新領導也不會討厭你。跟正事,不跟人,常常可以避免“樹倒藤蘿死”的悲慘。古人曰:“從道不從君”(《荀子·臣道篇》),也是這個意思。
耳朵應該有過濾功能
第十,為官不要陷入“無盡無休的壓力”的誤區,要有“舉重若輕”的心態,大戰在即,可以睡得著覺。如果整天感到有壓力、不快樂,這官就不要當,勉強為之,會短壽。想當官,就要有“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氣度。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豪杰自風流。當然,能否有“輕松起來”的心情,還取決于自己的能力。當官,就是為了去解決問題,所以,就要正視問題,不要怕有問題。無論“關系”如何復雜,無論任務多么艱巨,都是正常的。攻克一個個難題的同時,體現的正是自己的價值。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爺爺建議你就不要執意當官。
此外,還有兩個細節,提醒孫孫注意:
一是對來歷不明的人,對新調進來的人,絕對不要冷落,不要小視,因為他也許就是你的新一任上司或者是專為考察你而來的“偵探”。
二是如果你是一個官了,千萬注意,往往那些最會討你喜歡的人,表現得最“忠心”的人,常常是最富心機、在你沒了權勢時最先離開你的人。因此,你身邊的人,是你的心腹,還是你的心患,必須慎察之。
爺爺在職時,曾總結出“當官十忌”,這絕對是爺爺的原創,是爺爺對當官的感悟,也是爺爺當官時的行為準則,現抄錄于下:
一忌大權獨攬,事必躬親,不能分權而治;
二忌嫉賢妒能,排除異己,不能唯才是舉;
三忌求全責備,苛責于人,不許別人失誤;
四忌賞罰不明,厚此薄彼,不講公正原則;
五忌簡單輕率,隨意決策,不能重諾守誠;
六忌粗魯驕橫,唯我獨尊,不愿接受批評;
七忌故步自封,自以為是,不肯虛心學習;
八忌因循守舊,明哲保身,缺乏進取精神;
九忌欺上瞞下,攬功推過,不敢承擔責任;
十忌私欲膨脹,自律不嚴,不能保持節操。
爺爺雖做過微不足道的小官,但絕對是好官,沒有游戲權力,也沒有游戲人生,無愧于人民,也無愧于天地。
兩百六十多年前,歷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名臣的孫嘉淦,在數十年的官宦生涯中,始終恪守自己的“居官八約”,即“事君篤而不顯,與人共而不驕,勢避其所爭,功藏于無名,事止于能去,言刪其無用,比守獨避人,以清費廉取”。意思是:對君主篤誠而不張揚,與同僚謙恭相處而不驕傲,不搶風頭不爭權奪勢,有功勞也不炫耀,履職在于努力革除弊端,不說多余的話,不結黨營私,生活力求簡樸以保持廉潔。在今天看來,仍極具借鑒意義。
這里,爺爺建議你好好研讀兩本書,一本是《鬼谷子》,一本是《格言聯璧》。
為什么同時期孔子帶著自己的一幫弟子,周游列國,推銷自己,惶惶數年,卻得不到重用?而鬼谷子的學生卻大都出將入相,在列國之中備受青睞?《鬼谷子》曾經被歷代帝王列為“禁書”,怕別人學了“不可戰勝”。鬼谷子通天徹地,人不能及,六韜三略,變化無窮。據說諸葛亮僅學了鬼谷子的一點皮毛,就那么了得。《鬼谷子》是一本專門教你“怎么做”的策術之學。
而《格言聯璧》是人生經驗的“濃縮”本,是由清代金纓所編,集萃先哲名言警句,條分縷析,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鐘之警,理切身心,韻分次第,寥寥數語,極富哲理。如果用心研讀,可使人生邁入更高境界,是一部人生指南、濟世良方。孫孫在年輕時,可能由于閱歷的不足,而對其中真諦不能完全理解,但你不要放棄,不要懷疑,你會隨著自己人生體驗的不斷深刻,而發現《格言聯璧》的價值。
闊闊若想當個好官,想有人擁護,想有大作為,就要對儒家、道家、法家及策術之學融會貫通,活學活用,不可偏執其一。
你如果想當官,必須樹立胸懷未來、掌控全局、整飭風俗、清明吏治、舉要治繁、開拓進取、造福人民、報效國家的情懷,否則,就不要當官。如果就是為了“榮宗耀祖”,非但目的卑微,也難免要犯錯誤,最終會喪權辱祖,身敗名裂。
總之,思積而滿,乃有異觀;行無定法,順勢而為。無論孫孫想當官,還是已當上官,都要借鑒這些“要訣”,并且多讀一些官箴之類書籍(爺爺畢竟沒有進入真正的官場,所以,對官場的奧妙也只是有一點膚淺的感受,難免偏頗,僅供參考吧),掘其精要,悟其真諦,時時警示自己,才可以諸事多遂心愿。
上一篇:學點辯證法
下一篇:崇尚節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