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弄丟了
有這樣一種觀點,小時看父,老時看子。小時候大家經常說這是誰家的孩子,做父母的尊貴,孩子才能尊貴;老的時候人家介紹說這是誰的父親,父以子貴,兒子有本事,有成就,自己才有價值。不要隨著那種價值觀走,一方面你會追得很辛苦,在追逐的過程中失去生活本有的快樂。每個生命都很神圣,根本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在的東西來凸顯自己。活著就是神圣與美好的。生命的美好不用任何證明,存在就是最好的證明。需要借助外在的一切凸顯的,是自卑,是自貶為弱者的表現。生命最重要的是喜悅、幸福的心境。
我在陶行知學校當副校長的時候,一個月工資2000塊,那是1999年的事。我們門崗工資200塊錢。有一次放假,成了家的老師都回家了,值班的時候我站在教學樓上,發現待在學校的老師都往門崗跑,一會兒這個人去門崗溜一圈,一會兒那個人又去了。我很納悶,究竟有什么吸引著這些年輕人。到了門崗發現,值班的春生燉了一鍋肉。學校食堂的油水不夠,那些年輕的老師都接到了春生來門崗吃肉的邀請,他們是來看看熟了沒有,饞了,怕趕不上。當時我慚愧得要命,春生一個月掙200塊,每個月放假都想著給這些年輕老師燉一鍋肉,我掙2000塊錢都沒想到。春生說,校長,別看你掙2000塊,未必有我掙200塊快樂。我當時心里沒著沒落的,春生一言中的。我從來沒有留意過自己的表情,甚至覺得怎樣讓董事會更重視我才重要,那次才發現春生臉上總是掛著笑容,他是樂天派。我職務比他高,掙的比他多,可沒有他快樂,沒有他那種對人的熱情和關懷。我覺得自己可能活錯了,我得到了很多,卻丟失了人生最重要的,丟失了那份喜悅、幸福的美好心境。
故事好講明白,放下虛榮卻不容易。問一問自己,如果我有一個當校長的女兒,一個當門崗的兒子,我會喜歡哪一個?換一個問法,一是活給別人看,一是活給自己樂,你選哪一種?這真的需要調整我們對人生的認知。很多年我活得很勤奮,勤奮中也包含著很多的無奈。與其說是自己勤奮,不如說身上背著太多的包袱,不得不勤奮。小時候家里窮,覺得自己要爭氣,背負著全家的希望,怎么能夠不努力?本來努力并沒有錯,關鍵是努力的過程中丟失了人生最重要的心境,最重要的生命本有的那份美好。
有位母親很有智慧,她經常提醒自己的女兒對著鏡子笑一笑,看她心情不好就用這種方式提醒她。其實她是在提醒女兒,不要將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丟了,并且一個快樂、喜悅的人做事情更有效率,更容易成功。她的女兒就是一路歡笑著邁進了清華的校門。所以,到底人生什么最重要,需要大家重新思考。
我看過西方的一篇報道,國內的一位記者去采訪某位總統的母親,按照一般人的想法,你培養了一個多么優秀的兒子,一定有很多好的經驗讓所有的父母學習。這個記者希望這位母親能夠談一談自己的心得,這位母親絮絮叨叨說了一上午她兒子多么好。最后問記者,你不想見見我兒子?記者想,總統不是出國了嗎?后來才明白誤會了,原來母親夸了一上午的是二兒子,一個做土豆泥的蛋糕師。記者就問,你哪個兒子更優秀?結果母親說,他們同樣優秀,做總統的兒子為國家服務很好,只是太忙了,整天見不著,做蛋糕師的兒子快樂些,帶給自己的快樂也多些。
我們為人父母不要太功利,不要愛虛榮,否則會賠上孩子的幸福。放下養兒防老的心態,那是一種自卑的表現,是自愿淪為弱者的表現。更錯誤的是把養育孩子當作一種投資,你培養他,目的是利用他,而不是滿心歡喜地見證一個生命的成長。滿懷功利之心養育孩子就錯失了作為父母那份美好、優雅的心境,可以說于己于子都沒有好處。養兒防老、母以子貴都是生命不自強的表現,我們與孩子是相輔相成、平等的存在,將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建立在分享的基礎上,才能夠享受到親情的美好。
現在很多人不敢要孩子,將孩子視為一種負擔。事實上,你真的無須為他做太多,你要做的就是為他的生命保駕護航,提供基本的物質保障,信任他的生命,陪伴他長大,協助他把優良的心靈品質展現出來。
上一篇:不要打罵孩子,柔軟的話語更有力量
下一篇:不要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