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多說些“好話”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半句六月寒。”現實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人總是愛聽好話的,特別是當一個人做了好事或給予別人幫助之后,一般都希望能得到別人肯定性評價或贊美感激的話,即所謂“好話”。
心理學認為,說“好話”是一種容易引起人們喜悅、激動、好感的交往形式。由于受某種誤導,有的人不加分析地把說“好話”與拍馬屁、阿諛奉承混為一談,他們不太情愿給予別人哪怕丁點兒陽光般溫暖的贊揚,從不輕易說好話。與此相反,有的人則不分時間場合、不看對象,不管是否合適,濫說“好話”,以至“好話”說過了頭。這都是不可取的。希望自己的勞動成果得到別人的青睞,希望自己的人格尊嚴得到別人的尊重,希望自己的言行舉止得到別人的喜歡,這些心理是人人都有的,而這都離不開“好話”來實現。因此,善于真誠地而不是虛假地贊揚別人,多說點“好話”,就成了人際交往的一種藝術了。筆者就有這樣切身的體驗:一次,妻提前下班回家,洗了滿滿兩桶衣服,徹底打掃了室內外衛生,還做了一桌可口的飯菜。我一回到家,見到這一切,感激、贊美之情油然而生,說道:“辛苦了,嘉獎一次!”接著嘗了嘗其中一道菜:“嗯,味道不錯!”聽了我的一番贊揚,妻笑了:“誰稀罕你的恭維話!”本來已是很勞累的妻,聽了我的幾句好話,也不覺得累了。如果不是這樣,換句不熱不冷的話或緘口不言,那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為什么說“好話”中聽,使人易于接受,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這是因為:
第一,“好話”能平衡人的心理,使付出得到回報。費力不討好總使人感到不是滋味。如果人雖然吃了苦受了累,但結果是甜的、美的、舒心的,也就認了。體力上或物質上的付出,得到了心理上或精神上的補償,就達到了心理上的平衡。
第二,“好話”能滿足人的情感需求,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你出了力,做了好事或給別人某種方便,別人夸獎幾句,你會感到高興,覺得別人尊重你感激你。人的情感就這樣在真誠的“好話”中不斷得到滿足,進而縮短彼此間的距離。
第三,“好話”能撫慰人的心靈,使人的情緒得到鎮定。人在辛苦、緊張的時候,容易急躁煩惱,若遇不順心的事,更容易上火,這時聽到幾句“好話”,情緒就能有效地控制。許多正在吵架的人,當聽到別人規勸或“好話”后往往“氣消心靜”,不正說明這個道理嗎?
人都有值得稱道的地方,講好話,把別人值得稱道的地方恰到好處地說出來,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何樂不為?這是人際交往的“竅門”。不過要注意的是,“好話”必須有客觀的內容,講得要合時、合地、合人。否則,“好話”也會叫人聽了不自在,甚至會認為是諷刺挖苦。
因時因事說點“謊話”
說謊,就是說假話。一般說來,說謊是不誠實的表現,是一種不良品質。人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告誡孩子要誠實,不要說謊。人可以做到一時一事不說謊,但不能保證一輩子不說謊,這絕對做不到,也沒有必要。從某種意義上講,人就是兼說謊與誠實于一體的。我們主張誠實,強調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一概反對特定情況下的說謊。在特定場合說謊,不僅需要而且應該,甚至可以說是人際交往的一種為人們所理解和接受的手段。
請記住,說謊的一個前提必須是利他的,而不是利己的。謊話可分為善意和調侃等多種,說時一定要掌握好時機和場合。
有時不妨說點善意的“謊話”。這種謊話,出于對別人利益的考慮,從善良的愿望出發,對他人有益無害。例如,對癌癥患者撒謊說不是癌,以免病人受到刺激,使病情惡化;對生病的孩子說藥不苦,是為了讓孩子把藥吃下去,治好病;對老人說他長得年輕,能滿足他的心理需要,讓他生活得更開心。
有時可以說點應急的謊話。以利人為目的或者是為成人之美,或者是為寬人之心,或者是避人之嫌說一些應急的謊話,有利于人際交往。比如你恰好要辦一件要緊的事情,這時突然接到朋友邀請,你只好找借口婉拒朋友之邀了。在不破壞朋友的情緒的原則下,以說謊作為拒絕的手段,是允許的。客人的孩子摔壞了主人的碗,主人卻說“沒關系,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正好該買新的了”,其實未必就是說碗摔得好,不過是為了減輕客人的心理壓力而已。
社交中的謊話,在社會生活中起著潤滑劑的作用,適當地運用有益無害。
有時也需要說點“廢話”
一般說,人們討厭“廢話”,因為廢話內容早已為人所知,再說已成多余。但人們不能絕對消滅廢話。其實,除了啞巴,誰也免不了要說廢話。熟人見面問一句好,客人來訪先寒暄幾句,家人見面總要重復講一些家常話,這大都是重復了百十遍的廢話。
說話簡略還是詳細,用社會學的術語來表達叫做“冗長度”。重復啰嗦就是一般說的冗長度大,它不增加任何語言內容,卻能表達語氣,增加聽的效果。冗長度大的“廢話”是客觀存在的,是人際交往中不可缺少的。至于夫妻之間更是離不開“廢話”來傾訴柔情蜜意。蜜月中百聽不厭的恐怕就是那句大廢話“我愛你”,以后這種廢話日漸減少,但過少甚至沒有這種廢話,只剩下干巴巴的大實話,夫妻關系恐怕也不妙。
夫妻要避免感情危機,就要多講點溫存的“廢話”。比如,妻丟了錢包,做丈夫的如果說:“都怪你不小心!”恐怕要傷妻子心,相反講點廢話:“丟了就丟了(當然只能是丟了),只當生病吃藥了,只當打麻將輸了。”妻當然知道說這些不可能把丟失的錢找回來,但這廢話卻“真情似水,廢話似金”,對妻該是多么大的安慰,她自然會吸取教訓,今后倍加小心。人們相互間的一些廢話是傳遞感情、信任和尊重的信息波,多了令人生厭,少了也不妙。總之,要根據個性、情境等諸因素確定說什么怎么說,問題的關鍵是要掌握好“度”。而這往往是比較難的。
(鄭經杰)
上一篇:三個不同的人
下一篇:為清潔工的失誤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