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亮,火車就進了北京站。聽說這兒離天安門不遠,母親不顧疲勞,要我領她去看看。登上天安門城樓,望著廣場上密密麻麻的人群,母親感慨地說:“這么大的場子,該能種多少麥子啊!”
母親在北京的生活正式開始了。每逢節假日,我都會抽時間陪老人四處逛逛,坐公交車時,無論車上多擠,都會有人給她讓座。母親一直以為這是自己運氣好,要不怎么那么巧,只要她一上車,就總有個空位子在等著她哩!
慢慢地,母親學會了用煤氣灶。她說北京就是好,不用燒柴也能做飯。不過用煤氣灶也有讓她不滿意的地方:費油!“油都讓吸到那兒去了,我瞅著心疼!”母親指著抽油煙機里收集廢油的塑料盒子說。
一天,母親做飯時不小心把鋼化玻璃鍋蓋打碎了,看著一地顆粒狀的碎玻璃,母親怕我責怪她,替自己辯護說:“那鍋蓋不是我摔碎的,是讓煮碎的,我輕輕碰了一下,它就碎成了豆腐渣。”我忙附和說,鍋蓋的確是讓煮碎的,不怨她。
我真粗心,母親在北京待了大半年,我才發現每次上廁所她都要到樓下的公共廁所。我問母親怎么不用家里的馬桶,她有點不好意思地說:“嘿嘿,俺蹲不慣。”母親還告訴我,王姨也蹲不慣馬桶,她家離公共廁所太遠,她兒子就在樓下給她挖了個茅坑。
王姨也是外地人,是母親的好朋友。有次王姨來我家玩,見我滿屋子的書,很是不解:“娃,你買這么多書干啥?這些字模樣兒都差不多,買一本不就中了嗎?”對我用E-mail給出版社發稿子,王姨覺得更是不可思議,她摸著我剛改出來的一摞稿子,又摸了摸電話線,問我:“娃,你說這些字用那啥妹兒就能讓那啥子出版社看到?俺想不通,這么細的線子,又沒個洞洞,怎么塞得下那么多紙?”
王姨的兒子每月都給她不少零花錢,王姨平時舍不得用,可有一天小區里來了一幫賣飲水機的,說這機器制出的納米水喝了能治百病,連癌癥都能治好。雖然每臺機器要幾千塊錢,但王姨還是毫不猶豫地買了一臺。我忍不住告訴王姨,她被騙了,其實這機器就是普通的飲水機,市場價也就幾百塊錢。任我怎么說,王姨就是不相信:“你看那些賣機器的女娃多孝敬老人啊,又是端茶又是倒水的,比自己的親閨女還親,這么好的娃子咋會騙人?”
最近母親和王姨也趕起了時髦,跟著社區里的一幫老太太學起了英語。學了一個禮拜,母親和王姨記住了兩個單詞,母親記住的是“碗”(ONE),而王姨則記住了“兔”(TWO)……
李淺予,《讀者》《格言》《青年文摘》《特別關注》等雜志簽約作家,已在全國數百家報刊發表文章3000多篇。
上一篇:阿占《夢想不死》
下一篇:王舉芳《母親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