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專事當代詩歌的研究,但卻認識寫詩的車延高。
大約是在2009年的6月間,《芳草》雜志在武漢舉辦第二屆漢語文學女評委大獎頒獎活動,主辦方在女評委之外,邀請了許多男性評論家與會助陣,我也忝列其中。正是在那次頒獎活動的研討會上,見到時任武漢市紀委書記的車延高。主持活動的劉醒龍,在介紹車延高時,依規說了他的常委、書記的頭銜后,特別強調了他的詩人與文友的身份。正襟危坐的他,給我的印象,更像一個官員。
在此之后的2010年,車延高先是以《向往溫暖》詩集榮獲了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后又以新作《徐帆》等引起網友熱議,并以直白的詩風被人命名為“羊羔體”。從此,車延高不僅在詩歌界聲名大振,而且其影響也遠播于詩壇之外。
由此,有過一面之識的車延高,在我心里漸漸產生了一些迷惑:一個紀委書記如何迷上了寫詩,還獲得了分量很重的國家文學獎?在政壇和詩壇都已功成名就的他,何以要去嘗試白話入詩,又引來“羊羔體”的巨大爭議?
因帶了這樣的一些疑問,有關車延高這個專輯的文章,我都認真拜讀了,這讓我更多地了解了車延高其人,并在一定程度起了解疑答惑的作用。
按說獲取了魯迅文學獎,本身就是一個評價,一種肯定;但隨之而來的“羊羔體”事件,卻又對這種評價和肯定構成了某種質疑。到底應該如何看待和評價車延高的詩歌寫作,專以研究詩歌名世的謝冕先生的文章,不僅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而且也做出了權威的判定。我特別信服這樣的說法:所謂的“羊羔體”,“觸及了他在寫作中的一些問題”,而他的獲獎詩集,“沒有辜負這個重大而莊嚴的獎項的名聲”。
商震、張清華的文章,側于寫為人的車延高,但其中寫到車延高對于詩人同行的敬重,對于詩歌寫作的執著,又把車延高的真心為詩和人與文的高度統一,揭示得真實而生動,令人肅然起敬。
要說知其人論其文,鐘梅玉的《我眼中的他》,可謂是有關車延高的必讀之文。作者是把年輕時的車延高當成“文學青年”來喜歡的,而車延高的“你的眼睛里有耳朵,是世界上最美、最懂事的眼睛”,也以詩化的語言和特殊的才情,俘獲了一個18歲的少女之心。可以說,從戀愛時起,詩歌就伴隨著車延高,支撐著車延高,成全著車延高。
詩歌與車延高,已然難解難分。不好說這就是一個詩人的最好狀態,卻可以說是一世人生的絕佳境界。
上一篇:唐小米《白丁香落了(組詩)》
下一篇:羅昭倫《白雪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