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宗道:過后湖記
計宗道
天下版籍,盡載貯后湖,南京戶部官,率歲一往磨勘。正德壬申秋,予叨職寄斯役,自八月至十月始訖事。凡過湖必出太平門,命舟行,可七八里許。一望渺漫,光映上下,微風播揚,文漪聿興。蕩漾煙波之上,莫不情暢神爽,若游仙焉。
余間立四顧,其嵯峨霄漢之表,正氣郁蔥,而峙乎東南者,鐘山也。疊連如屏如幃,在西北者,幕府山也。巒嶺偃蹇,盤伏于地,而松森其上者,覆舟山也。挺拔而凸出城頭,殿閣參差,浮屠聳空者,雞鳴山也。山東西一帶列懸榜者,世傳臺城也。峻嶒冒水而出者,島嶼也。旁視三法司,隱隱錯落云水之湄,重崗疊阜,遙連于其外,巋然而鸞鳳峙,騰然而蛟龍走矣。其中遠近芳洲,相聚如五星;紅紫煙花,華絢如匹錦;鷗鷺鳧鴻,載飛載鳴;鰷鲿鲿鯉,以潛以泳,則已自飫而心怡矣。忽驚風暴作,洪濤舂撞,篙人驚懼,拏舟艤岸,而行經敗荷間,香氣猶襲人。浮藻亂荇,牽舟綴楫。已乃引入曲渚,兩岸薈蔚。須臾,抵小陂,遂舍舟以陟焉。
命隸剪荊分莽,排霧穿云,逡巡而進。見數處頹垣廢址,意前朝遺跡,令人慨嘆。而叢林蒙翳,追探前路尚空,眾亦憊焉,或藉草坐茵,箕踞少憩。復進,望一高丘,隸指曰:“此相傳郭仙墩也?!北娋砚陨?,四圍樹林蔽日。復下故道,向新建籍庫。過石橋,延佇其上,騁望云水茫茫,清飆颯颯。遂相與攜手,入舊庫之洲,躡齊而升玄武廳,則黃門趙君惟賢已先渡,見予輩殊訝。既而聞述所遇,則又曰:“是何奇也!予往返數矣,而未有若諸君所遇者,”眾亦相與慰喜,以為非因風之故,則誰使之一探此奇哉!
凡以公事至,及暮而歸,則見日光射水,晚霞相蕩?;匾暫现T宇,在蒼煙杳“靄間”,不啻蓬萊閬苑然,豈不信為勝地哉!昔歐文忠公以金陵、錢塘山川人物之盛,各為一都會。錢塘莫美于西湖,金陵莫美于后湖,因游冶之所趨也。我皇祖奮出江表,收天下版籍,建庫而儲之于此,特設科部官司之禁,非公遣不得至。則凡好游者,雖慕幽遐瑰瑋之觀,無所可及,而吾儕今獲因公而至,而又探奇于無心之會,豈非至幸哉!
這篇文章寫于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當時作者在南京戶部任職。戶部掌全國人口、賦稅等事,而此類冊籍檔案自明初即收貯于后湖(即玄武湖)梁洲。按例,戶部有司每年到此國家檔案庫查核整理,這樣,作者因工作需要得以游覽當時尚未向外開放的玄武湖。這篇游記就寫他在秋日舟行玄武湖的所見所感。
作者由南京城正東的太平門入湖,正當玄武湖的東南角。要至梁洲,必須由南向北行,需經過相當長的水程,這使他得以盡觀全湖風光。
文章雖將全湖風光,盡收筆下,可是用語不足一千字,可謂簡約之至。文章一開頭,只用了幾十個字,說明自己過后湖的原由,抒發行舟湖上怡然自得的情懷。接著敘述游湖四顧所見:東南的鐘山,西北的幕府山,西南的覆舟山,西面的雞鳴山及附近的臺城,湖濱的建筑,湖中的洲嶼,等等,可說目不暇接。再下,寫驚風驟至,波濤大作,于是舍舟就陸,分莽取道,直上郭仙墩——這是靠近玄武門,離梁洲不遠的環洲上的一處古跡,傳為晉人郭璞的衣冠冢。此后,作者與同行者過石橋,上梁洲,會友人,共慶因起風得見平時無由一至的環洲諸景。最后寫歸程所見湖上暮景,深贊后湖風光的佳勝,自喜因公得以游湖以及無心而得探奇的幸運。可見,文章不僅簡約而且敘事眉目清晰,條理井然,表現出一種平實的文風。
不過,文章雖以記敘為主,中間仍間有細致的刻畫。如由太平門入湖,寫水上風光,僅寥寥數語,卻表達了無限欣喜之情。寫其四顧所見,均以準確而洗練的筆墨,略加描畫渲染。特別是形容湖中五洲、群花、翔鳥、游鱗,筆致簡捷生動。尤為有趣。這些描繪不僅畫出了后湖涵山映水,殿閣參差,萬類勃郁,充滿無限生機的優美風光,而且也透露了作者游湖時怡情悅性的舒適心境,又還與文末所引歐陽修的品評相呼應,成為后湖之美不減西湖這一論斷的有力根據。
可見,文章雖以記敘為主,卻又穿插了描寫鋪陳,還間雜抒情與議論。不過,作者高明之處,就在于使這些渾然相融,不覺其有意為之,讀之只覺縱控自如,意到筆隨。而由于敘事簡潔,又不乏鋪陳感興,也就不使讀者感到單調乏味,相反還有一種“弱骨豐肌”,風神清朗的韻味。
上一篇:超然臺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王勃《還冀州別洛下知已序》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