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諫厲王止謗
召公諫厲王止謗
《國語·周語上》
【題解】
周厲王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暴政引起了國人的強烈不滿,百姓紛紛指責他。他反而以刑殺的高壓手段加以制止,這無疑是火上澆油。召公清醒地看到了潛在的危險,便規勸周厲王不要壅民之口,而應“宣之使言”,但周厲王不聽,最終被國人從國君的寶座上拉下來,流放到了外地。
【原文】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13]!”王怒,得衛巫[14],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
【注釋】
[13]不堪命:這里指厲王暴虐的政令。不堪命,是說國人受不了國王發布的暴虐命令了。
[14]衛巫:古時以降神事鬼為職業的人。
【譯文】
周厲王暴虐成性,國內的百姓紛紛指責他。召公告訴厲王說:“百姓已經忍受不了您的暴政啦!”厲王惱羞成怒,于是找來一個衛國巫師,叫他去監視那些口出怨言的人。只要被巫師報告的人,厲王便將他們殺掉。自此,國內的百姓不敢再說話,在路上相遇時也只能互遞眼神。厲王為此感到高興,便告訴召公說:“我能制止百姓對我的指責了,他們都不敢口出怨言了。”
【原文】
召公曰:“是障之也[1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16]。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典[17],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18],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19],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注釋】
[15]障:封堵,阻塞。
[16]宣:引導,開放。
[17]瞽獻典:盲藝人,這里指樂官太師。此言樂官進獻反映民意的歌曲。
[18]瞍:沒有瞳仁的盲人。矇:有瞳仁而看不見東西的盲人。
[19]耆、艾:古稱六十歲以人的人為“耆”,五十歲以上的人為“艾”。這里指朝中老臣。
【譯文】
召公說:“這是封堵了他們的嘴。堵百姓的嘴,比堵塞洪水還危險。河水被堵塞,就會一潰千里,受傷害的人一定更多,封堵百姓的嘴也是如此。所以,治理河道的人,應該懂得疏導洪水,使它暢通無阻;治理百姓的人,要引導他們暢所欲言。所以天子處理國家大事,要讓公卿大夫直到底層的士人都敢于獻詩諷諫,盲藝人敢于獻樂曲,史官敢于獻史籍,少師敢于獻箴言,瞍者敢于朗誦,矇著敢于吟唱,各色工匠勇于進諫,百姓的意見都夠傳達給天子,近臣能夠悉心規勸,宗室能夠以正糾偏,樂官能夠教誨不倦,朝中老臣能夠進行勸誡,最后天子斟酌裁決,只有這樣,政事才能得以施行,且不違背情理。”
【原文】
“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20],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21]。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22],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王弗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注釋】
[20]原隰(xí)衍沃:原,高且平坦的土地。隰,地勢低而潮濕的洼地。衍,低而平坦的土地。
[21]阜:增加,增多。
[22]行:指自然而然地流露。
【譯文】
“百姓有嘴,猶如大地上有山有水一樣,財富、器物都從這里生產出來;又猶如大地上有高原、洼地、平川和沃野一樣,衣服、食物都從這里生產出來。百姓的議論,就是國家治理成敗的反映,國家政事的善惡成敗也才能夠從這里反映出來。實施百姓贊成的,防備百姓反對的,這是增加財富、器物、衣服、食物的好辦法。百姓心里想什么,就用嘴巴說,這是他們內心想法的自然流露,怎么能封堵他們的嘴呢?如果封堵他們的嘴,那這個國家還能夠維持多久呢?”厲王不聽召公的勸告,自此以后,國內的百姓都不敢亂說話。三年以后,厲王就被放逐到了彘地。
【評析】
本文將諫言的原因、經過、結果分析得清晰詳盡,敘述了周厲王作為一國之君被流放外地的前因后果。
周厲王暴虐成性,面對百姓的口出怨言,他不但不悔改,反而變本加厲,以刑殺來壓制百姓對他的指責。他用暴力解決表面的問題,不但沒有認識到后面隱藏的危險,反而自鳴得意。召公為此很是擔憂,便去勸諫厲王,并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卓越見解,提醒厲王應該允許百姓暢所欲言,才能夠做到“以事行而不悖”,但周厲王執迷不悟,不聽勸阻,最后自食其果,落得被流放彘地的下場。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個千古不變的真理再一次得到印證。所以要維持一個國家的統治,就要贏得百姓的支持與信任,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才能世代傳承,延續下去。
上一篇:《古文觀止·叔向賀貧》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古文觀止·司馬季主論卜》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