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火與海能無休止地互相
觀望,天和云都不能這樣。
你的臉龐,只有火,只有海洋。
你的眼睛,火焰,波浪。
深色的眼睛,你就是火與海洋。
黑色的頭發,你就是火焰和波浪。
你會使篝火解體,
你知道浪花的機密。
頭戴藍色的王冠,宛如波浪。
激烈而永久,像火焰一樣。
只有你的臉龐永世長存。
如同火與海。如同死亡。
(趙振江 譯)
【賞析】
卡蘭薩是哥倫比亞著名的現代詩人,喜歡革新和創造,他的詩歌以豐富的哲理性和抽象性為典型特征,這首《火與海》就是其代表作之一。從選材上來說,詩人抓住了火與海這兩個典型的意象,分別加以延伸、想象,用來形容主人公的臉龐、眼睛、頭發等,然后分別用與火海有關的“海洋”、“波浪”、“火焰”、“篝火”、“浪花”等貫穿全篇,再抓住各自事物的傳神特點去描述形容他的主人公,這樣,主人公就以鮮明而且又抽象的方式展現在我們眼前。
詩人在一開始就給我們交代了他選擇火與海的原因,因為“只有火與海能無休止地互相/觀望,天和云都不能這樣”。用這樣的意象去形容詩人腦海中的人是再恰當不過的,因為在詩人的腦海中,“只有”那個人的“臉龐”,“只有火,只有海洋”。我們可能會愕然為什么詩人把臉龐、火、海聯系到一起,下一句就告訴給我們答案:“你的眼睛,火焰,波浪。”在這里,詩人采用意象并置的手法,把眼睛直接與“火焰”和“波浪”聯系起來,具有極大的跳躍性,我們可以說眼睛散發出來的光芒逼人,比火焰的燃燒還要有熱量;眼睛的光芒在閃爍,比波浪還要美麗;“眼睛”綜合了“火”與“海”的特質,包涵了“火”與“海”的深邃與熱烈,是“火”與“海”的升華。這“眼睛”是“你的眼睛”,而這個“你”究竟是指誰呢?究竟是什么人能具有這么大的力量,可以把火與海綜合在一起還占滿詩人的心呢?
第二節中的“人”更具有神力,“你知道浪花的機密”,“會使篝火解體”,詩人筆下的那個人有著“深色的眼睛”和“黑色的頭發”。如果不是愛人,不是愛情帶來的巨大的魔力,詩人怎么會有“你就是火與海洋”,“你就是火焰和波浪”的感慨呢?詩人在借火與海來寫美麗的姑娘,寫美好的愛情,寫因愛情而在內心產生的火與海的動蕩。
在最后一節,詩人接著給我們描述:“頭戴藍色的王冠,宛如波浪”,而且“激烈而永久,像火焰一樣”。到底是誰頭戴王冠,是什么“激烈而永久”,詩人并沒有明確指出。不過,或許我們不能把這種表達簡單地理解成一個具體的人,我們還可以把其看成一個國家,因為他能戴王冠,而且一個國家也的確就是火與海交織而成的,永遠有正義與邪惡、出生與死亡、高興與悲傷、和平與戰爭、疾病與健康等等,這些相對應的東西就是火與海,就是火焰與波浪,也就是這兩種相對立的事物在永無休止地相互作用,構成世間的百態。因此,這首詩不僅可以當成愛情詩來讀,也可以當作哲理詩來欣賞。
在結尾時,詩人進一步用局部特點來加深主題:“只有你的臉龐永世長存。”在第一節中,作者已經說明“你的臉龐,只有火,只有海洋”,也就是說臉龐就“如同火與海”,它是永恒的。這樣,整首詩歌就前后形成呼應,特別謹嚴。而作者并不滿足于此,最后在讓“臉龐”、“火”、“海”并列,共同構成一個意象單元的時候,又并列了“如同死亡”一句,這樣,又把詩歌的主題進一步復雜化與抽象化,有待于我們進一步闡釋。靜止的東西是客觀存在的,可以摸得著、看得見;相反,動態的東西往往帶有更多的變易性、復雜性,不可一概而論。比如死了的人,大致可以蓋棺論定,而活著的人卻反復多變。這種觀點有一定片面性,但把死亡看成是不變的東西,具有永恒的含義,從某種程度上說死亡也代表永恒。在《火與海》結尾中,“死亡”用在與那個具有“火”與“海”的魔力的人身上是否也具有“永恒”的含義呢?
(黨嘯林)
上一篇:《湖上夜釣 [美國]勃萊》讀后感
下一篇:《靈魂選定她的同伴 [美國]狄金森》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