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天神的至圣的意圖,
用一幅金線編織的帷幕
遮蓋神秘的魂靈世界,
把下界的無名深淵罩住。
白晝,就是這光華之罩,
白晝,是天下眾生的踴躍,
它是眾人和眾神之友,
它是傷痛的靈魂之藥。
白晝消亡,黑夜光降,
她從這劫數難逃的世界上,
揭開了神賜的帷幕,
把它全部撕下,棄之一旁。
于是深淵在我們面前裸露,
充滿著恐怖、陰暗和煙霧,
我們和它之間竟毫無遮攔,——
這就是人怕黑夜的緣故。
(飛白譯)
【賞析】
《晝與夜》這首詩含有明顯的哲學思想,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 一是詩人對社會的看法,二是詩人對人性的看法。
從社會的角度出發,詩人認為白晝是文明世界編織的一幅金線之幕,它掩蓋了文明世界的實質,它是文明世界自欺欺人的“光華之罩”。而當這光華之罩被夜全部撕下并棄置一旁時,文明世界的實質就暴露無遺了。文明世界的深淵之中,到處可見扼殺一切生機勃勃力量的罪行。對現存秩序的表面的穩定下存在著暴亂的洞見,使詩人深深感到文明世界人造的東西、虛假的成分太多了,白晝的帷幕正是要掩蓋這一切。因此詩人對白晝感到厭惡,贊賞夜的毫不留情和鐵面無私。
不過這首詩更為評論家重視的,是詩人關于人性或人類意識的看法。
詩人認為,在人的理性意識下,存在著非理性的潛意識,這潛意識就是混沌,但它卻是人的真正有價值的本質性的存在。理性的晝是淺薄和不可信的,而非理性的夜盡管充滿了神秘和無邊的恐懼,不為人自身所喜歡,然而它卻是充滿活力的,它蘊藏著的巨大能量,是生命力爆發的源泉,它的世界自在開闊,為人性的開拓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它那原始粗獷的美要比理性白晝的精致定型的美更富生氣,只有潛意識的混沌世界才是真實永恒的。
詩人在努力追求人性底層被掩蓋了的破壞力量和創造力量時,不僅表現出返璞歸真、向往自然和原始的熱烈愿望,還表現出對于理性壓抑的反抗,充滿了叛逆精神。
不管是對社會的看法中,還是對人性和人類意識的見解中,都可以窺探到詩人深刻的尋根究底的精神。他認為平時人們所見到的整個世界(社會和內心世界)只不過是一種表面的現象,只不過是浮光掠影和瞬息即逝的假象,這種思想在當時無疑具有超越性,而這超越性在詩人豐富的想象中,又是由“晝”與“夜”這樣鮮明對立的意象來象征和表達,真是深沉、瑰奇、卓越。列夫·托爾斯泰將這一切高度集中地概括為“風格獨特,思想深刻,美”,的確名副其實。
(季新平)
上一篇:《昨天下午,五點多鐘 [俄國]涅克拉索夫》讀后感
下一篇:《顯現 [法國]馬拉美》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