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滿西樓憑闌久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名句的誕生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1帳飲2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3?????????????????????????????。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4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永·雨霖鈴
完全讀懂名句
1、都門:京城門外。2、帳飲:道路旁設棚帳、備酒食以餞行。3、凝噎:聲音似斷若續。4、楚天:指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帶均屬楚地。
深秋的蟬聲,對著傍晚的長亭,叫得凄涼急促,急驟的陣雨剛剛才停。在這京城門外設帳餞行,卻毫無情緒,想要多留戀一會兒,船已趕著出發。兩人的手緊緊握著,滿眼淚水相對望,竟一句話都說不出,全部哽咽在喉中。想著這次遠去,沿著滔滔千里江水,直到那暮晚云氣彌漫的南方。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總是為離別而悲傷,更何況還在如此凄冷的深秋時節。今晚酒醒之后,不知我人到了哪里,也許是種滿楊柳的岸邊,那里有不停吹來破曉前的冷風,以及即將落下的月亮。如今一別,可能漫長數年,就算遇到良辰美景,對我也形同虛設。縱使我心中再有千種風流情意,又可以向誰訴說?
名句的故事
《雨霖鈴》為柳永從京城開封離開,準備前往南方上任新職時,相知女子在京城道外為他搭帳設席餞別。天生多情的詞人,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闋堪稱其詞的代表佳作。
全詞主寫離別不舍。上片依次描述離別當下周圍的場面情景,以及兩人的動作情態,詞人掌握所有細部情節,宛如一出連續劇的文字演出,最末“暮靄沉沉”也意味著未來前途的茫茫。下片則接承上片,詞人甫與心上人分別,情思不免澎湃激動,省悟人生最悲傷的,莫過多情人的離別,且想象自己醉酒醒來,蘭舟臨靠楊柳岸,曉風吹拂,月也即將落下,從今而后,任何良辰美景,對他已毫無意義,因為潛伏內心的款款深情,自今宵一別,再也無人表訴。其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之所以被后人推為千古佳句,在于作者點染出虛實相生、情景交融,仿佛置身一處凄清冷落的意象空間,使人與他一同感受離別的沉重悲苦,以及孑然一身的孤獨。
柳永《雨霖鈴》刻畫人心入微,廣受眾人喜愛,甚至還蔓延到本應六根清凈的佛門子弟,據南宋人釋普濟編寫的一本關于中國佛教禪宗史的《五燈會元》,內容提到,曾在邢州(今河北邢臺)開元寺修行的法明上座,平時不但嗜酒,也喜歡吟唱柳永的詞,臨終之前,攝衣就座,念出一首偈語:“平生醉里顛蹶,醉里卻有分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后半段全出自《雨霖鈴》,雖不知這位佛門中人修習佛法的高下如何,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對柳永的詞,不僅只是熟悉與愛好,最后還把它作成自己臨終偈語,相伴進入天堂。
歷久彌新說名句
柳永《雨霖鈴》下片“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之句,也許真是紅透半邊天,引來代表士大夫雅詞的大學士蘇軾,想和代表民間鄙俚之詞卻能傳遍大街小巷的柳永,互相較勁一番。南宋文人俞文豹的筆記集《吹劍錄》記載了這一則故事,話說蘇軾底下有一位善于謳歌的幕僚,蘇軾想知道自己與柳永的詞,到底誰寫得好;這個幕僚回答,柳永的詞只適合十七八歲姑娘,拿著紅牙板,細聲輕唱“楊柳岸、曉風殘月”,至于蘇軾的詞,則須關西大漢,用銅琵琶、鐵拍板,大喊著“大江東去”。蘇軾聽完幕僚的分析,不禁絕倒大笑。兩人詞風本不相同,柳詞婉約,蘇詞則豪放,相較之下,似乎也并沒有占到上風。
柳永雖才華洋溢,卻因其詞廣在歌坊酒肆流傳,加上用詞遣字趨于狎艷,使得自視正統的文人幾乎都瞧不起柳永,甚至不愿與他的名字掛在一起,覺得是一種侮辱。如南宋人曾慥《高齋詩話》記錄蘇軾與其門下弟子也是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兩人別后再見時的一段對話;蘇軾問秦觀怎么開始學起柳永作詞,聽得秦觀氣憤不平,矢口否認說:“某雖無學,亦不如是。”意指自己就算不學無術,也絕不屑學柳永。可見當時自視甚高的士大夫層級,對柳永的成見有多么深。
清代文學家王士禎作過一首七言絕句《真州絕句》,末兩句為“殘月曉風仙掌路,何人為吊柳屯田”,詩中所指“仙掌路”,位于真州(今江蘇儀征)之西,地名為仙人掌,相傳是安葬柳永所在地,宋人筆記書多記柳永去世后的每年清明,曾受過他關照的妓女們總會聚集來此,祭吊她們畢生懷念的“柳屯田”;王士禎在詩里意指那位寫過赫赫有名“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大詞人,如今他的墳前又有誰來憑吊?充滿昔盛今衰的感嘆。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柳永《雨霖鈴》所寫“曉風殘月”一詞,儼然與詞人合而為一,劃同等號。
上一篇:《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宋詞名句解讀鑒賞
下一篇:晏殊詞選講《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研究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