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 隱
陳 摶
十年蹤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
紫綬縱榮爭及睡,朱門雖富不如貧。
愁聞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聒醉人。
攜取琴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
陳摶(tuán)(906—989),字圖南,自號扶搖子,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后唐長興中,應進士舉,不第,作此詩,乃隱居武當山九室巖二十余年,后又隱居華山云臺觀。后周時曾被征入京師,任命他為諫議大夫,他不肯接受,周世宗賜號白云先生。宋初也曾兩次至京師,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寫詩六百余首,多已佚,《全宋詩》錄其詩十六首又一句。
首聯寫對往事的回顧。起句寫作者曾用十年時間參加科舉考試,謀求仕進。應當說這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在通常情況下所選擇的生活道路。但是此路走不通,迫使他們作其他選擇。次句寫隱居山林的生活頻頻進入詩人的夢境。這表明仕進與隱居兩種生活方式何去何從,在他的心中處于矛盾狀態,當參加科舉考試一再失敗后,隱居山林的念頭逐漸占了上風。
頷聯寫對仕進的缺陷作了理性思考。三句寫擔任高官雖然榮耀,但是沒有平民那么清閑、輕松,想睡到何時就睡到何時。“紫綬”,紫色的絲織綬帶,用以系印紐或佩玉。古代用不同顏色來區分官階的高低,只有官階高的人才能用紫色。四句寫權貴們雖然富裕,但是矛盾重重,心理負擔很重,還不如過清貧的生活心安理得。“朱門”,豪門貴族常將大門油漆成朱紅色,這里用朱門代稱豪門貴族。當然這兩句詩采用了互文的方法,其意思是可以相互補充的。
頸聯寫作者當時的處境。五句寫作者胸懷大志,希望在戰亂中輔佐處于危難中的君主,參加科舉考試失敗,這一理想當然也就難以實現。“劍戟”,古代兩種常用的兵器,這里借指戰爭。四句寫自己借酒澆愁,而有人喝酒卻是為了尋歡作樂,一邊喝酒一邊欣賞藝人們的表演,所以詩人喝醉了還要受到笙歌的喧擾,令人煩悶不堪。“笙”,一種簧管樂器。笙歌在這里泛指歌舞等文娛演出活動。“聒”,喧擾。
尾聯表示重新歸隱。如次句所說,他在出山之前,就曾經在山林中隱居過,在參加科舉考試失敗后,他又要重新回到原來隱居的地方隱居。末句表明此時的他隱居思想占了上風,所以用形象化的語言,充分肯定了隱居生活的美好。
陳摶是一個被神化了的人物,這首詩真實地談了他歸隱的原因:他自視很高,并且懷有“扶危主”的雄心壯志,但是參加科舉考試一再失敗,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只好選擇了歸隱的道路。而他歸隱的目的,還是為了重新回到現實。他被神化,并且產生了巨大影響,不是因為他看破紅塵,逃避現實,恰恰相反,是因為他始終關心政治,與帝王發生過密切關系。宋朱熹編《宋名臣言行錄》前集卷十中的一段話頗有參考價值:“太宗即位,再召之,留闕下數月,延入宮中與語,遣中使送至中書。宰相宋琪等問曰:‘先生得元默修養之道,可以授人乎?’曰:‘練養之道,皆所不知,然正使白日升天,何益于治?圣上龍顏秀異,有天人之表,洞達古今治亂之旨,誠有道仁圣之主,正是君臣合德以治天下之時,勤行修煉,無以加此。’琪等表上其言,上喜甚。”可見他受到宋太宗的青睞,不是靠裝神弄鬼,而是靠吹牛拍馬。
上一篇:張 說《幽州夜飲》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
下一篇:歐陽修《戲答元珍》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