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笑故事也入詞——讀鄒祗謨、朱彝尊詞
有史學家說,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了三個黃金時期,一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時期的諸子百家學說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礎(chǔ),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二是唐朝時期,這時期中國的國際影響力特別巨大,號稱“萬邦來朝”;三是清朝時期,清王朝在前人基礎(chǔ)上開疆辟土,擴大版圖并強化統(tǒng)治,形成了當代中國的疆域。其實清朝雖然是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但文化發(fā)展成果還是很顯著的。宋代是漢人統(tǒng)治,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趙光義酷愛讀書,馬背朝堂常常手不釋卷,為滿足閱讀之需,他派十四位學者歷時七年編成一部圖書總集,親自命名為《太平御覽》,此書規(guī)模達一千卷之多。明代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同樣酷愛讀書,但恨古今事物散載諸書,不易查閱,提出把各書所載事物以類集之,便于檢讀。于是集中了二千一百多位學者,用了六年時間編成了一部卷帙浩繁的圖書總集《永樂大典》,此書規(guī)模達到二萬二千八百一十七卷,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清代乾隆皇帝更是大氣,設(shè)立四庫全書館,廣征天下古今圖書,編成一部至今規(guī)模最大的圖書總集《四庫全書》,收圖書三千四百六十一種,七萬九千三百零九卷。同時代還產(chǎn)生了文學巨著《紅樓夢》這樣的奇跡。
清代的詩詞更是群星璀璨,大詩人不勝枚舉,如吳偉業(yè)、陳維崧、顧炎武、朱彝尊、納蘭性德、袁枚、趙翼等。只是清人的詩文大多數(shù)文詞晦澀,用典太多,不容易理解,很難像唐詩宋詞讀出情趣。不過也偶爾會有例外,以玩笑故事入詞,冒出一點點趣味。
如鄒祗謨的《六州歌頭·戲作簡僮約,效稼軒體》:
僮來語汝,約法告兒曹。吾所命,只數(shù)事,汝毋囂。記來朝,紅藥闌干畔,縛棕帚,摩苔石,除菊蠹,移蘭盎,早須澆。庭際幾頭丹鯽,戲萍藻、粉餌時調(diào)。便閑將短竹,扶植美人蕉。彈雀驅(qū)梟,莫逍遙。
宜勤應答,捷趨走,護書篋,整詩瓢。燕幾側(cè),博山內(nèi),水沉燒,火毋焦。煮茶鐺頻熟,便蟹眼,聽松濤。吾無事,痛飲酒,讀《離騷》。若有客來時候,須滌盞、頻進香醪。且抱琴吹笛,長醉侶漁樵,門掩勿敲。
西漢時期,有一位文人官員名叫王褒,曾作過一篇名為《僮約》的搞笑文章、文章用今日滑稽的小品式語言向剛買來的書童訂立勞務契約,讀來讓人忍俊不禁,成為古代滑稽文學的代表作。詞題中說“戲作簡僮約”,意思是這闋詞不過是游戲之作,立意與王褒的《僮約》一樣。詞題中又說“效稼軒體”,稼軒是辛棄疾的號,說明這篇詞作是模仿辛棄疾的某一篇《六州歌頭》。把鄒祗謨的這篇戲作翻譯成白話文也是很有意思的:
小書童你過來,老夫與你約法三章,讓你知道職責所在。不過你別太擔心,我要求你做的事并不太多,只有幾件。你要記住每天早上到后花園紅藥欄桿旁邊清掃花徑石階,莫讓落花堆積,石徑生苔;要注意給菊花除蟲,把蘭花移到陰涼的地方,給花草澆水要趁早;庭院里小池塘的魚兒莫忘記調(diào)餌料去喂;得空時砍幾根竹子給美人蕉搭個架,莫讓它歪倒;另外驅(qū)雀趕鳥也是你的任務,你不要逍遙無事。
屋子里的事情你要殷勤應答,手腳利索一些。老夫的書篋詩瓢要隨時整理備用;香爐要擦亮,爐內(nèi)的沉香點燃后要使它慢慢燃燒,青煙裊裊,還要小心火星;煮茶的時候,水不要燒得太滾,看到剛冒蟹眼,響如松濤那一刻就?;?,泡出的茶才香;如果有客人來,你要把碗盞洗得干干凈凈,斟酒倒茶殷勤招待;你把以上事情都做好了,老夫就省心無事,放心地喝酒讀書,彈琴吹簫,與打魚砍柴的老者為伴,談天說地。如果老夫歸來醉臥床上,你把房門關(guān)好,不準敲門打擾。
詞中有一個典故“詩瓢”,說的是唐代有一位書生名叫唐球,住在四川味江山,因此地邊遠,人們稱他唐隱居。他作詩后喜歡把自己的詩稿揉成紙團放在一個大瓢中,然后把瓢放在江中隨水漂流。人問他為何如此,他說如果詩稿不沉沒,下游的人撿得一讀,方知我良苦用心。果然有人撿得并認識,說這是唐隱居大作也。
鄒祗謨備詩瓢這一物器,是效仿古詩人之樂趣。
鄒祗謨是清代前期的大詞人、大詩人,三十歲中進士,卻因為一個什么案子沒有被任用官職,幾乎一輩子閑散江湖,是江蘇詞壇的核心人物。
朱彝尊是清代前期著名的布衣詩人,和被稱作“諸生”的陳維崧齊名?!爸T生”是指沒有考取任何功名的讀書人。朱彝尊游走四方大半輩子,以布衣詩人的名號深得時人贊譽。他有一天在茶館聽茶客傳說一個故事,說有一位吳江書生,名字叫葉元禮,有一天他走過流虹橋,被一位佇立在橋旁小樓窗前的姑娘無意中看見,誰知這位姑娘才看一眼就喜歡上他,竟然因此害相思病憂郁而死。說來也巧,姑娘剛斷氣,葉元禮就再次從她家門前過,姑娘的母親就把女兒臨終前講的話告訴葉元禮。這位葉書生聽后大受感動,進屋哭喪,已經(jīng)斷氣的姑娘才慢慢把眼睛合上。很多人都被這個故事所打動,有人自告奮勇要為這姑娘作傳,朱彝尊用《高陽臺》的詞牌,填詞感慨:
橋影流虹,湖光映雪,翠簾不卷春深。一寸橫波,斷腸人在樓陰。游絲不系羊車住,倩何人、傳語青禽?最難禁,倚遍雕闌,夢遍羅衾。
重來已是朝云散,悵明珠佩冷,紫玉煙沉。前度桃花,依然開滿江潯。鐘情怕到相思路,盼長堤、草盡紅心。動愁吟,碧落黃泉,兩處難尋。
這是一闋比較典型的文人詞,為有助于讀懂,詞中的幾個語句要解釋一下?!皺M波”指的是女人含情脈脈的秋波;“羊車”典出于《晉書·衛(wèi)玠傳》,說衛(wèi)玠生得很白很子弟,他乘羊車進城,看見的人都以為是一尊暖玉雕像,引得很多姑娘駐足觀看;“青禽”即青鳥,是神話傳說中西王母的信使,人們常把它當做男女傳情的使者;“朝云”,出自宋玉的《高唐賦》,巫山神女自我介紹說自己“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這里用“朝云”代指這位多情的姑娘,“朝云散”是說這位姑娘已香消玉殞;“明珠佩冷”典出《列仙傳》中鄭交甫的故事,說鄭某人有一天外出游玩來到漢皋臺下,見兩位美人各佩戴著一粒晶瑩的珠子,鄭某人請美人把珠子送給他,美人答應了。鄭某人珍惜地把兩顆珠子就珍藏在懷中慢慢離開,可是才走出十來步,珠子就沒了,再看兩位美人也沒了蹤影。這里“明珠佩冷”也是指少女已死;“紫玉煙沉”典出《搜神記》的故事,說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吳王夫差的小女兒名叫紫玉,她暗暗喜歡上一位名叫韓重的小伙子,兩人偷偷私訂終身,但被父母反對不得成婚,紫玉姑娘因此郁郁而死。韓重學成歸來,知道紫玉已死,遂墓前憑吊,忽然見紫玉出現(xiàn)并贈送明珠給他,小伙子驚喜不已,擁抱紫玉,不料紫玉早化為一縷青煙消失在空中,故“紫玉煙沉”還是指美人已死;“前度桃花”是化用唐人崔護的故事:崔護去京城趕考,路途上口渴,到一戶人家討水喝,開門的是一位美麗姑娘,小院子里盛開著一株桃花,崔護喝完水繼續(xù)趕路,對給他水喝的姑娘和院子里的桃花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第二年崔護金榜題名后回鄉(xiāng)省親,再次路過這里,開門的是一位老太太,當問及姑娘時,老太太說女兒已經(jīng)出嫁。崔護看著再度盛開的桃花心里悵然若失,因此提筆寫下了流傳甚廣的桃花詩《題都城南莊》;“草盡紅心”的故事出自唐代沈亞的《異夢錄》,說一位名叫王炎的人侍候吳王,陪吳王出城去參加西施的葬禮,吳王悲痛不已,命隨行人賦挽詩哀悼,王炎奉命作詩曰:“滿地紅心草,三層碧玉階。春風無處所,凄恨不勝懷?!痹姷囊馑际俏魇┲?,使草木天地動容,為之傷心泣血;最后一個典故“碧落黃泉”則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寫唐玄宗與楊貴妃愛情故事的長詩《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朱彝尊這位大才子還是位風流情種,他為自己特別鐘情的一位女子寫了很多很多情詞,他在晚年編輯自己的書稿時對人宣稱,寧可死后不得配享孔廟,也決不刪去這些情詞。他特別著名的一闋情詞是《桂殿秋》: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
這一闋二十七字的小令甚至被后人評價為清代詞壇的壓軸之作。特別是末二句十四字,極寫若即若離之愛的痛苦。據(jù)說朱彝尊幾乎一輩子為她傾心,這位紅粉知己是他的小姨妹馮壽常。小姨妹比姐夫小七歲,出嫁后不幾年又回娘家長住,朱彝尊是上門女婿,因此兩人就有很多接觸機會,產(chǎn)生男女之情也是很自然的。但礙于社會禮教和家庭道德良心,二人又不能公開地、無所顧忌地接觸,于是就產(chǎn)生了無窮無盡的思念和苦惱。詞中“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應該寫的是一次家庭乘船長途出游,因為只有這樣二人才會有機會“共眠一舸”,但是即便如此接近,二人又心心相印,他們還是得保持距離,各自強迫自己默默忍受著情感渴望的煎熬,忍受著“小簟輕衾”這種苦寒的折磨。這兩句詞句有人把其內(nèi)涵擴而廣之,當做一種廣闊背景下的社會人生體驗,是告訴人們:現(xiàn)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在承受著自己不可替代、無法逃避的那一份苦難,這也是有道理的。
上一篇:狂放布衣劉改之——讀劉過詞
下一篇:花甲歸隱做神仙——讀許有壬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