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卑,看不起自己
心理學家認為,自卑經常以一種消極的防御形式表現出來,如妒忌、猜疑、害羞、自欺欺人、焦慮等,自卑會讓人變得非常敏感,經不起任何刺激。假如一個孩子被自卑所籠罩,其身心發展及交往能力將受到嚴重的束縛,才智也得不到正常的發揮。
小東是一位三年級的男同學,他長著一對會說話的大眼睛,白白凈凈,頭發有些自然卷,成績還不錯,不過就是性格內向,十分靦腆,在人前不茍言笑。他上課時從來不舉手發言,即便老師點名要他回答問題,他也總是低著頭回答,聲音很小,而且滿臉通紅。
下課除了上廁所之外,他總是靜靜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發呆。老師讓他去和同學們玩,他只會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依然坐著不動。平時在家里他也總把自己關在屋子里,不和朋友們去玩。遇到周末的時候,父母想帶他一起出去玩,或是去朋友家里做客,他也不去,甚至連自己的爺爺奶奶家也不愿意去。
小東身上的現象,在許多孩子身上都可能有所體現,這些都是自卑的產物。自卑,就是一個人嚴重缺乏自信,常常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或各個方面都不如別人,經常以自己的缺點與他人的優點比較。自我評價過低,瞧不起自己,這是一種人格上的缺陷,一種失去平衡的行為狀態。
孩子產生自卑心理,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父母能力較強,對孩子期望過高,往往會讓孩子自卑,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孩子總認為“爸爸媽媽什么都行,我什么都比不上他們,怎么努力都沒用”;有的則是家庭不完整,容易讓孩子自卑,生活在破裂家庭中的孩子,得不到父母足夠的愛,覺得自己是被社會拋棄的孩子;有的父母采用粗暴、專橫的教育方式,嚴重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往往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有的是父母自身有自卑情緒,平時總說“我不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使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小貼士
1.避免苛求孩子
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克服自卑心理。所以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要適當,不能苛求孩子。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應與孩子實際的能力和水平相適應。若孩子取得了好成績,那父母應及時表揚、鼓勵,讓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對于那些成績稍差的孩子,父母應予以關心和安慰,幫助孩子分析原因,總結經驗和教訓,給孩子予以耐心的指導,一步步提高孩子的成績。
2.豐富孩子的知識
生活中,父母經常發現當許多孩子一起交談的時候,有的孩子說得滔滔不絕、繪聲繪色,而自己的孩子卻只是在一邊聽,一言不發。這是什么原因呢?這主要是由于孩子的知識面不同,有的孩子見多識廣,有的孩子知識面較為狹窄。而那些知識面較為狹窄的孩子更容易自卑,父母需要有意識地幫助孩子豐富知識,開闊孩子眼界。
3.給予孩子一定的心理補償
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父母要善于發現他們的優點和缺點,并為孩子提供發揮長處的機會和條件,讓孩子學會理智地對待自己的短處,尋找合適的補償目標,從中吸取前進的動力,將自卑轉化為一種奮發圖強的動力。
4.引導孩子交朋友
自卑的孩子大多比較孤僻、不合群,喜歡把自己孤立起來。而積極的人際關系會為孩子提供必要的社會支持系統,利于自身壓力的減緩和排解,性格也會變得樂觀起來。而且孩子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會更加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父母要多鼓勵孩子交朋友,并教給他們一些社交技能。
5.幫助孩子獲得成功經驗
當孩子成功的經驗越多,他的期望值就越高,自信心也就越強。對于自卑的孩子來說,父母要幫助他建立起符合自身情況的抱負,增加成功的經驗。當孩子遭遇困境,心生自卑的時候,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去做一件比較容易成功的事情,或者參加感興趣的活動,以消除自卑。比如,當孩子在考試中失利了,不妨讓其在體育競賽中找回自信。
6.采用小目標積累法
許多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往往是由于對自己要求過高,將自己已經取得的成績忽略了,他只是沉浸在大目標無法實現的焦慮中,心理就經常籠罩在悲觀、失望的陰影中。對此,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制定一個能在短時間實現的小目標,引導孩子向前看,從已經實現的小目標中得到鼓舞,增強自信。隨著小目標的積累,不但會形成一個實現大目標的動力,而且會讓孩子形成足以克服自卑的信心。
7.引導孩子正確面對挫折
孩子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失敗和挫折,而失敗的陰影是產生自卑的溫床。對此,父母需要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予以指導,幫助孩子及時驅逐失敗的陰影。父母可以指導孩子將失敗當作學習的機遇,與孩子共同分析失敗的原因,從失敗中學習和吸取教訓。也可以幫助孩子將那些不愉快、痛苦的事情徹底忘記。
8.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孩子自尊心較強,假如做錯事情,自己就會很內疚。假如父母這時再冷嘲熱諷,一頓責罵,就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就會破罐子破碎,表現越來越差。所以,當孩子做錯事情時,父母應關心、理解孩子,只要孩子知錯能改就行了。這樣孩子就會排解消極情緒,變得越來越自信。
上一篇:孩子的考試恐懼癥
下一篇:孩子覺得別人手里的東西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