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滿足培養出真正的精神“貴族”
回應總是和滿足聯系在一起,因為孩子發出的每一種聲音都代表著某種需求,要么是物質需求,要么是精神需求。在及時回應之后,如果父母還能及時滿足孩子,那么孩子不但有了安全感和存在感,還有了精神上的富足感。這種富足感來自“我值得擁有這些好東西,我值得被父母如此對待,我得到我想要的東西不需要花費太大的力氣”。前兩者讓孩子得到“價值感”,后者給孩子這樣的心理暗示:我可以很輕松地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那么他長大后敢于表達自己的欲求,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不會因為過程的艱辛或結果不如意而卻步。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小時候,我沒有什么玩具,有一次在街上看到賣氣球的,鼓起勇氣請求媽媽給我買一個,媽媽拒絕了。媽媽覺得我要吃要喝都很正常,要個氣球有什么用呢?又不是多好玩兒。我央求了好久,媽媽還是沒給我買。那種失望的心情我到現在還記得。
還有一次,也是在街上看到一個用玻璃制成的玩具,吹一下可以發出聲音。我又央求了爸爸很久,他終于同意給我買一個。買了之后,爸爸說他先試一下,結果他吹了一下,那個玩具就壞了。于是,這個玩具我也沒玩成。我非常沮喪。
從此以后,我大概再沒向父母要過什么玩具,因為我覺得,要一次太艱難,我承受不了被拒絕或者得不到的感覺。
這件事在成人以后給我造成的影響是,我在吃喝方面對自己很大方,可每當想給自己買一個玩具或者裝飾品之類的東西時,我都會猶豫半天,內心有一個聲音說:這個東西有什么用呢?又不是多好玩的東西。因為當時父母沒有滿足我,所以我也無法痛快地滿足自己。
不過,這件事帶給我的影響還不是最大的,最大的是我從小到大都是一個不敢提要求的人,不太敢主動追求感情,也總認為接受異性的禮物是一件不太好的事情,其實是不太敢接受,因為潛意識里總怕自己得不到。我不太相信自己可以很輕松地得到什么,總是覺得費一番周折后再得到才是正常的。甚至覺得自己的拖延癥都和此有關。我對拒絕、否定的承受能力也很低。這種感覺一直到成人以后學了心理學才有所好轉。
因為父母不能“及時”滿足我,所以我也不能“及時”滿足自己。做任何事情我都傾向于“等一等”,而不是立刻去做完。這可能是我的拖延癥的形成原因之一。其實,拒絕孩子的需求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否定——你不該有這個需求或這個需求不合理。這會讓孩子產生一種物質上的匱乏感和心理上的低價值感,帶著這種負能量長大,內心很難強大。也會產生其他兩種結果。第一種,認為自己不配擁有好東西,索性也不去努力追求——遏制了孩子的欲望,同時也遏制了孩子的上進心。第二種,越得不到越想得到,長大后淪為物質的奴隸。不管是哪一種,都不會擁有強大的內心。
當然,因為種種客觀原因,父母做不到次次“及時”和次次“滿足”孩子,怎么辦呢?其實,“及時滿足”的真正含義是,孩子在表達需求的時候,父母要及時回應,然后能夠及時滿足的就滿足,如果不能及時滿足的,就說明不能及時和不能滿足的原因。具體如何操作呢?
1.能做到的,要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
為什么滿足孩子的需求和內心的強大有關?因為嬰兒出生時,是帶著“全能自戀感”來到這個世界的,即我是宇宙的中心,我的所有需求或意愿都會被無條件滿足。那么,若被滿足,他會感到愉悅,這有助于他形成自信的人格;若不被滿足,他就會產生無助、委屈、憤怒、哭鬧等情緒和行為,因為他的全能自戀感遭到了破壞。
如果嬰兒的全能自戀感得到充分滿足,心中就不會有“得不到”的恐懼,那么他反而能夠承受偶爾得不到的時刻。因為他對父母產生了信任,他相信父母主觀上是愿意滿足自己的,之所以不滿足是有客觀原因的。只是這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有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嬰兒期,要無條件滿足。
嬰兒不能承受不被滿足的時刻,因為這個時期是“全能自戀感”爆棚的時期。若不被滿足,不是大哭大鬧,就是表現特別“乖”——對父母的不滿足感到絕望,不敢再發聲。其表現形式不同,但實質是一樣的,即全能自戀感遭到破壞。那么在成長的過程中甚至長大成人后,都很容易陷入敏感脆弱、易怒、哭鬧等劇情及極度渴望物質等后果。也就是說,基本都會走向脆弱。
所以對嬰兒,要和及時回應一樣,也要做到百分之百的無條件的及時滿足。嬰兒的需求也比較簡單,無非是吃喝拉撒睡玩,父母基本都有能力滿足。所以父母不要跟孩子較勁,無條件地及時滿足他們,讓他們的全能自戀感得到充分的滿足。
第二個階段:幼兒期,要盡量滿足。
幼兒期的孩子已經有了這樣朦朧的意識:這個世界不是圍繞著我轉的,我的某些需求可能是不合理的,可能不會被滿足。但是他們這種意識尚不清晰,也還沒有發展起用理智控制欲望的能力,所以其實很難真正承受不被滿足的時刻。
那么對待幼兒期的孩子,我們要一邊講道理,一邊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例如孩子經常吃糖,媽媽擔心他的牙齒,那么可以這樣跟孩子講:“上次醫生跟你說過,繼續吃糖你這顆牙齒可能會掉,那以后很多好吃的東西就都吃不了。這樣吧,我們每天只吃一顆糖,小小的一顆,這樣你既可以吃糖,牙齒又不會掉,好嗎?”既要向孩子講清楚吃太多糖這個需求是不合理的,又要盡量滿足他這個需求。
這個時期是鞏固孩子的全能自戀感,讓他充分相信:爸爸媽媽愿意滿足我,只是我的有些需求不太合理。這是為以后真正拒絕他不合理的需求做準備。
第三個階段:童年期,可以不滿足,但要誠實地告知原因。
經過前面兩個階段,孩子的全能自戀感已經得到充分滿足,內心對父母是否能滿足自己已經比較自信,內心不會有“得不到”的恐懼。也就是說,父母已經為孩子的內心輸入了很多正能量,使他有心理能量承受得不到的時候。這個時候,父母就可以大膽拒絕他一些不合理的需求。但要注意,一定要誠實地告訴孩子不能滿足的原因。
“這個橡皮泥最近買得有點頻繁,是不是買得太多了呢?你想想”或者“這個玩具挺好的,但媽媽沒有那么多錢,所以不想給你買”。
可能孩子也會感到有些失落,但一般能夠接受。因為他知道不被滿足的真實原因,不是父母不愿意,也不是自己的欲求不好,而是客觀原因——需求不太合理或者父母的經濟能力有限。之所以能夠接受也是因為孩子之前被充分滿足過,感受已經被充分重視,所以他們也愿意去體諒父母的感受。即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發展出了共情的能力,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孩子“懂事”了。這也是他能夠承受不被滿足的重要原因。
父母一定要誠實地告訴孩子不能滿足他的真實原因,而不是抨擊孩子的欲望。事實上,欲望就是欲望,沒有絕對的不合理,更不是犯罪。所以父母最好不要這么說:“你怎么總是要玩具!”“這個東西有什么好玩的!”其實媽媽們想一想,你有了那么多件漂亮的衣服,為什么還想買?難道能說自己愛美的欲望是不合理的嗎?所以,不要抨擊孩子的欲望,也不要從大人的角度去指責孩子的欲望,尤其是明明自己不愿意滿足孩子,卻指責孩子的需求不好。
2.既然滿足就要及時滿足、痛快滿足
有的父母滿足孩子總喜歡講條件:“要吃這個呀,明天做完作業再說。”“期末考試考到前三名再給你買。”或者拖延,非要等孩子求了好幾次才滿足他。人為地難為孩子,為孩子得到某樣事物設置障礙。你的目的可能是激勵孩子,或者讓他更珍惜某樣東西,但在孩子的感受里則是一種變相的否定:我只有做完作業才配吃這個,只有考到前三名才配得到這個。這對孩子的潛意識仍然是一種負能量輸入,讓他產生一種低價值感。無條件的愛才是一種富養,而不是用一個功利的目的去交換孩子的某種需求。
心理學上曾經說過“延時滿足”更容易讓一個人成功,但心理學家李雪則說“及時滿足”比“延遲滿足”更讓一個人有做事情的動力。為此她舉了一個例子:老板每月發給你很低的薪水,卻許諾年底發獎金;老板把獎金平均分攤在每個月的工資里,現在就發給你。哪一種方式讓你更有做事情的動力呢?延遲滿足實際上是“畫大餅”,其實是一種窮養。
所以父母對孩子如果能做到及時滿足和痛快滿足,那就不要猶豫。
有些父母會擔心,總是滿足孩子的需求,會不會造成孩子的索取無度,造成像陸小曼那樣的后果。首先,陸小曼是被父母“過度”滿足,而我們只要把握好“度”,實在是不合理的、父母不能承受的需求可以拒絕,那么孩子就不會索取無度。實際上,孩子會自己把握這個度,例如,這個時期他喜歡某種零食,但過了這個階段你再買給他可能他就不要了。其次,除了物質上,在精神上多滿足孩子,也不會造成他索取無度。
滿足孩子的需求才能讓孩子不迷念物質,因為人只有在物質得到滿足后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精神需求。而及時滿足則是讓孩子享受在當下,成為一個時刻都滿足、都能享受生活的人。這樣的人才有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貴族”,去抵擋生活中的風霜。
上一篇:南風效應:孩子需要你的關心
下一篇:反躬自省,褪去身上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