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效應:不妨放下家長的架子,蹲下來與孩子溝通
許多父母在孩子面前都是高高在上的姿態,言行舉止中透露出作為父母的威嚴與不容侵犯的權威。于是,對面的孩子顯得戰戰兢兢,在與父母的相處中,他學會了不講道理,學會了“鎮壓”的方式,他甚至學會了父母的溝通方式。在孩子的嘴里,也經常蹦出“閉嘴,我不想再聽了”,“你跟我說再多還是沒有用,我已經決定了”等這樣一些字眼。父母感到詫異,孩子怎么會用這樣一種語氣與自己談話呢?此外,有的孩子對父母完全關閉了自己的心靈之門,無論父母怎么勸說,孩子就是不肯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
出現這樣一些現象,都是因為我們的父母在很多時候,都習慣以高姿態來教育孩子。他們認為孩子什么都不懂,在很多事情上,父母擅自做主,不允許孩子有一點點逆反的意思,如果孩子提出了異議,父母就會大手一揮:“你懂什么,該干什么就干什么去。”這樣一種高姿態扼殺了孩子想表達的欲望,也斷裂了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密的關系,繼而給雙方的溝通帶來阻礙。
放學回來,爸爸就要孩子豆豆趕快去寫作業,孩子磨蹭著腳步,嘀咕著說:“爸爸,我先把這本課外書看完,行不行?”正在為工作而鬧心的爸爸有點不耐煩地說:“爸爸叫你去寫作業,你就去寫,不要在那里啰里啰唆,也不要在那里討價還價,明白嗎?沒有看到爸爸正忙著呢嗎?”“我也有說話的權利。”孩子小聲地說道,就趕緊溜回了自己的房間。
正準備發火的爸爸聽到了孩子的那句話,有些不可理解:“你一個小孩子,什么說話的權利?爸爸說這些話都是為了你好,你年紀還小,又沒判斷力,得聽爸爸媽媽的?!?/p>
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與孩子成為朋友,這些道理父母都懂,但是,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父母還是會犯一個嚴重的錯誤:父母始終把孩子擺在了自己對立面的位置,他們認為自己說什么,孩子就得聽什么,凡事以自己為標準,有的父母甚至不知道怎樣去放下自己的架子和孩子在平等的高度上自由地交流。
1.平等溝通,父母才更受尊重
父母要想自己的想法被孩子所接受,就要找準自己的位置,放下自己的高姿態,與孩子進行平等溝通。父母與孩子的平等溝通,不僅是位置與角度都與孩子們一致,而且是思想觀念上的一致,盡可能地與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這樣才能真正地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與孩子實現更有效的溝通。
有的父母說自己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這時候,父母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自己對孩子了解多少呢,是否與孩子進行了平等的溝通呢?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若父母發現了孩子想表達的欲望,就要循循善誘,讓孩子大膽地表露出自己的想法,對于孩子的想法,父母如果覺得合理,可以給予支持。只有父母實現了與孩子平等地溝通,父母才會更受尊重。
2.蹲下來,做孩子的朋友
父母感覺孩子會處處與自己作對,孩子感覺父母處處限制自己的自由,追根究底,就是父母沒能成為孩子的朋友。要想了解孩子更多,與孩子進行更加有效的溝通,就要放下自己的高姿態,做孩子的朋友。在你與孩子成為朋友的過程中,孩子體會到了尊重,體會到了與你相處的快樂,作為父母,你收獲的是否會更多呢?
心理啟示
其實,孩子的心靈世界,遠比父母想象的還要豐富,也比想象中更敏感,孩子會用自己的標準去判斷事物的好與壞,去衡量父母在自己心中的位置。所以,要想了解孩子,順利地與孩子進行溝通,并不是說幾句簡單的話就有效果,而是需要父母放下自己的高姿態,把孩子擺在與自己同等的位置上,這樣才能進行有效而順暢的溝通。
上一篇:爭氣努力,才能贏來他人的刮目相看
下一篇:保持理智,才能掌控自己的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