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教養過度”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1)教養過度的表現
① 過分親昵。親昵是愛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很自然的。但過分親昵會使孩子在情緒上依戀父母,以致影響個性的發展。如幼兒仍有嬰兒的行為;學齡兒童仍保留嬰幼兒的態度,說話嗲聲嗲氣;父母不在身邊遇事只會哭,這對孩子將來適應社會將產生不良影響。
② 過分照顧。孩子的生活需要成人的照顧,這種照顧應隨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減少。有些家長卻不是這樣:當孩子可以自己穿脫衣服時,還要替他穿脫;可以自己吃飯時,還要一口口去喂;當孩子已經走得穩當了,還不讓他獨自上下樓,等等,整天形影不離,不給孩子一點鍛煉的機會。在這樣“照顧”下成長的孩子,可以說沒有一個不嬌氣的,當他們離開父母以后,將無法獨立生活。
③ 過度營養。孩子在生長發育期,注意飲食中的營養是對的,這是保證孩子健康體魄所必需的。但超出身體需要的營養,不但在經濟上是種浪費,而且對孩子的身體發育也不利。有些家長誤以為孩子吃的營養越多越好,除牛奶、雞蛋、魚、肉之外,還迷信各種廣告宣傳,買許多保健品給孩子吃,使孩子營養過剩,出現越來越多的小胖子。同時,兒童性早熟也多了起來。
④ 過高期望。孩子從踏入小學校門的第一天起,就已站在了人生競爭的起跑線上。據調查,幾乎是百分之百的家長認為“最高興的事情”是孩子學習成績好,而“最惱火的事情”則是孩子學習成績差;有90%以上的家長期望子女能入大學深造,55%的家長希望孩子將來成為碩士、博士。
⑤ 過分保護。擔心孩子的安全,把孩子關在家里,不讓孩子外出交朋友,不要孩子做必要的勞動,舍不得孩子吃苦。
(2)教養過度的危害
① 家長傳統而片面的教養觀念,嚴重妨礙了家長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關注。這種過分教養,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健康成長的機會,擺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不正常的生長環境,容易造成孩子的畸形發展。
② 過分保護導致兒童某些生理、心理機能的退化。一些家長一方面在學業上拼命給自己孩子“加壓”,另一方面又為他們的生活盡可能地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容易導致現在的孩子大腦“發達”,四肢無力。在舒適、方便中,孩子成長過程中用于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卻被剝奪了。
③ 愛孩子變成了害孩子。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不教育,讓孩子學會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解放他們的頭腦、雙手、眼睛、嘴、空間、時間,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健康地成長。所以,對孩子教育的各個方面都要嚴格掌握火候,做到恰如其分。如果過度教養,雖然動機是良好的,卻只能收到不良的效果,結果是好心辦了錯事,愛孩子變成了害孩子。
上一篇:為什么說“打罵教育”不可取?
下一篇:為什么說“溺愛孩子”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