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兒童融洽師生關系
作為父母,我們知道,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尊師重教的國度,我們強調“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就是強調要尊敬師長、感恩老師。作為父母,我們要讓兒童認識到老師在自身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引導作用,要讓孩子學會感恩,而同時,對于任何一個學齡期的兒童來說,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學校,就免不了與老師打交道,而師生關系如何直接影響了兒童的學習興趣。作為父母,可能你也發現,孩子與哪個老師關系比較融洽,喜歡上哪門課,哪門成績就好;如果與哪個老師關系不和諧也會殃及那門課,這大概也是愛屋及烏的反應吧。從這一方面看,我們也應該教育孩子要融洽師生關系。
另外,學生的大部分時間在學校里,就免不了和老師交往。
某小學五年級有位有30多年教齡的老教師張老師,已經當祖母了。她是60年代師范專科學校畢業的,教了一輩子數學課。
最近,張老師發現不少男女學生之間熱衷于交朋友。過生日,互贈禮物,生日卡上寫了許多雙關的、纏纏綿綿的話,有的傳遞小紙條竟不顧時間和場合,上課時間也進行。更有嚴重的,有些女孩還和社會上的人有往來。小小年紀,就搞這些名堂,這怎么得了?若放任不管,這些孩子走了下坡路可怎么辦?想到這,張老師下決心解決這一問題。
有段時間,張老師發現班上有個女生和校外的人走得近。
有一天,張老師在收發室碰到那個女生。
“你在外邊交男朋友了嗎?”與此同時,她用嚴肅的目光審視眼前這位女同學的臉色。
“沒有。”女同學不安地回答。
“沒有?若是我拿出證據來呢?”張老師說著,拿出拆過的信,在女同學面前晃了幾晃。
“私拆別人信件,這是犯法。”女同學被激怒了。
“犯法?教育學生犯法?告訴你,這信我還不交給你了,我交給你的家長,看他們說誰犯法……”
女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兩眼噴火,恨不能上前咬這位特別“負責任”的老師一口。
張老師為這事,確實操碎了心。可是,沒有誰理解她。
可能不少孩子都和故事中的這位女孩一樣,因為老師對自己管的過于嚴格而厭惡老師。其實,不管老師做什么,她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學生,希望學生能成人成才。
為此,我們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但要督促其努力學習,還要幫助孩子理解老師的辛苦。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教育孩子和老師搞好關系:
1.教育兒童尊重老師,尊重老師的勞動
有人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這句話一點也不假。老師從踏上崗位的那一刻起,就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青春。老師對學生嚴厲,也是希望學生學好。要問老師希望得到什么回報的話,就是希望看到學生成才、成熟,希望看到學生從自己那里學到最多的知識。
因此,我們要告訴孩子:不管老師怎樣嚴格要求你,你都要理解老師、尊敬老師,見到老師禮貌地打聲招呼。另外,用實際行動尊重老師的勞動:上課認真聽講,不破壞紀律,把老師留的作業保質保量地完成。尊敬老師,尊重老師的勞動,是師生和諧相處的基本前提。
2.培養兒童勤學好問、虛心求教的品質
如果你的孩子會認為“那個老師并不怎么樣”“他的水平太低了”,那么,你要告訴孩子:“等到你長大以后,你會知道這種看法和想法是多么天真。因為不管老師水平到底怎樣,老師之所以能成為老師,必當夠格教你知識,老師的年齡、學問、閱歷的水平肯定是高于你的。所以,向老師虛心求教、勤學好問不僅直接使學習受益,還會增多、加深和老師的交流,無形中就縮短了與老師的距離,每個老師都喜歡肯動腦筋的學生。”
3.告誡兒童犯了錯誤要勇于承認,及時改正
人無完人,青春期的孩子都會犯錯,老師都能理解,并都愿意指正孩子的失誤。而有的孩子明知自己錯了,受到批評,即使心里服氣,嘴上也死不認錯,與老師搞得很僵。也有一些孩子,“一著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受過老師一次批評心里就特別怕那個老師,認為他是對自己有成見。
對此,你要告訴孩子:“錯了就是錯了,主動向老師承認,改正就是好學生。老師不會因為誰有一次沒有完成作業,有一次違反了紀律就認為他是壞學生,就對他有成見。”
4.教導兒童正確對待老師的過失,委婉地向老師提意見
在有些孩子心里,老師就是完人,老師不應該犯錯。實際上,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老師也是人,也會犯錯,也會有失誤。其實,根本不可能存在沒有缺點的人。老師不是完美的,如果他有的觀點不正確,或誤解了某個同學,甚至有的老師“架子”比較大,或是太嚴厲,這都是可能的。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人們會對沒有缺點的人敬而遠之。
我們要教導孩子:“如果你發現老師的不足要持理解態度,向老師提意見語氣要委婉,時機要適當。相信老師會感激你的指正。如果老師冤枉了你,不要當面和老師頂撞,這樣不僅無助于問題的解決,還會惡化師生的關系。暫且忍一忍,等大家都心平氣和再說。”
總之,我們要讓孩子明白的是,老師是他們的第二個家長,要尊敬、愛戴你的老師,和老師搞好關系。因為與老師關系融洽既可以促進學習,又可以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會使他一生受益無窮。
上一篇:年輕時不努力,更待何時
下一篇:得失之間,盡顯遠見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