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突然多了“社會朋友”
對于父母來說,青春期孩子最難管教,他們已經不再是父母翅膀下的小鳥,他們有自己的圈子。父母都明白,朋友圈子是一種認同和歸屬,也是一種制約和束縛。于是,站在圈子之外的父母就開始擔心尚未真正成熟的孩子是“近朱者赤”,還是“近墨者黑”。
《顏氏家訓》中有一段話:“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在青春期,孩子的思想與個性尚未定型,很容易受與之親近的朋友熏陶,父母應該對此加以重視。有的父母對孩子不聞不問,結果孩子交友不慎,荒廢學業;有的父母則害怕孩子結交壞人而因噎廢食,禁止他接觸社會人士,結果導致孩子養成孤僻性格。其實,父母對于孩子結交社會青年,既不能聽之任之,也不能粗暴干涉,而要熱情關心、具體指導。
小文,高二年級的學生,他是那種性情隨和、喜歡交朋友的孩子。但父母擔心的地方就是這一點,小文花了很多時間在朋友身上,如果有朋友叫他幫忙做什么,即便他自己有事也不會推托,會先幫朋友的忙,然后再做自己的事情。小文認為這樣很有成就感,能夠幫朋友做事自己也很開心。
父母不贊成小文廣交朋友,希望他能夠把所有時間都用在學習上。其實,小文的成績并不差,平時學習也比較用功,年級排名在中等偏上,他就讀于一所普通中學,還是班里的學生干部。但是,望子成龍的父母并不滿意現狀,對他有更高的要求,為此常常和他發生沖突。小文覺得很困惑,他覺得自己已經夠努力,為什么父母還是沒完沒了地指責他呢?對自己一點也不理解。于是心情苦悶的他花了更多的時間來交朋友,最近,他還認識了不少社會上的青年,認為那些社會青年十分有魅力。父母聽說后嚇壞了,不停地勸阻他不要和社會青年來往,但叛逆的小文就是不聽。
上周,小文突然宣布不想上學了,理由是成績下降,讀不進去了。實際上,父母明白小文的心已經不在學校,他和外面的一些不良社會青年結交成朋友,講“義氣”。從周末到現在,父母一直在給小文做思想工作,但效果就是不明顯,沒想到孩子陷得如此之深,這是父母始料未及的。
孩子為什么會結交社會青年呢?
一位結交了社會朋友的孩子回答說:“我覺得結交一些社會朋友挺好的,但是,要看我們如何界定‘社會朋友’這個詞。我正準備高考,我所認識的都是已經大學畢業的大朋友,我對大學的向往使我對他們頗有好感。現在,我面臨著學習和父母兩方面的壓力,雖然,這些可以找同學訴說,但同齡人面對的問題幾乎是相同的。我們可以交流,但提不出有建設性的意見。相反,那些大朋友是經過磨煉的,他們的意見往往很實用。通過與他們交流,我覺得自己離目標更近了,心里也少了一些浮躁。”
還有的孩子,則完全是一種好奇的心理。青春期孩子尚未真正地進入社會,他們對于社會中的人和事都充滿著好奇。如果在某些場合結識了社會中的人,他們會毫無防備地帶著好奇心理陷入其中。針對這樣的情況,孩子就很容易結識一些不良的社會青年,極易被人利用,從而走上歧途。
小貼士
1.不要誤導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應該學會交際,特別是與陌生人的交際,這是一項生存的法則。因為當他們成年之后,他會不可避免地接觸到越來越多的陌生人,而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交際中,輕松地與陌生人交流,是一種必須具備的本領。
許多父母教導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其實,這樣會誤導孩子。如果是父母熟悉而對孩子來說是陌生的人,那該不該說話呢?所以,在引導孩子的時候,只需要提醒孩子“在與社會青年接觸的時候,要提高警惕,對于那些有著不良嗜好、品性敗壞的人,最好避而遠之”。
2.給孩子多一點關懷
父母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要以朋友的身份來交流。其實,某些孩子結交社會青年很可能是因為在父母身上無法獲得安全感,在他看來,社會青年很有魅力,他會認為這些朋友能保護自己。對此,父母要多給孩子一點關懷,多做心靈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上一篇:孩子的青春期三部曲
下一篇:孩子隨手亂放東西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