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癥的診斷與治療(三)
案例
彭杰來到心理咨詢室的時候,心理咨詢老師從她齊耳的短發、黑黑的臉膛就看出她是一名剛剛進行完軍訓的大一新生。面對咨詢老師,彭杰略帶羞澀地講出了自己來咨詢的緣由。
從蘇北農村來到這所理工大學,彭杰和同學們一樣,愉快地投入了緊張的軍訓之中。當軍訓進行快結束時,她突然因患了闌尾炎而入院治療。這對一個好學上進、不甘落后的常勝“將軍”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打擊,她自稱“苦惱極了”。
軍訓結束后不久,她說自己莫名其妙地出現了一種非常奇怪的現象:整日總想撒尿。白天上課的時候,她如坐針氈,每節課都膽戰心驚,課間不停地上廁所。上床睡覺前后,想撒尿的意念更加強烈,于是時隔五六分鐘就得上廁所一趟,尿量不多,但這種現象卻日益嚴重。這使彭杰難以正常地休息和學習,內心十分苦惱和焦慮,但是又不好意思對周圍的同學講,只好每天往校醫院跑。由于這是一種心理障礙,藥物治療效果并不太明顯。彭杰在連續受到挫折而不能自拔的情況下,才自覺前來心理咨詢。
分析
像彭杰這樣,不由自主反反復復做出大致相同的舉動,從而令其十分不安,并且,嚴重影響了正常工作和學習,這種行為是強迫癥的一種表現形式——強迫行為。強迫行為有的人表現為潔癖,如反復洗手,一天數十次或更多地洗手、洗臉等。有的人表現為強迫計數,病人不由自主地進行一些無目的而且毫無意義的計數,上樓時數臺階,走路時數電線桿、數步數、數汽車等等,他們自己也明白無意義,多次數后也記不住,但仍然要數下去,不然就內心不安。有的人表現為強迫檢查,如離家時反復檢查門、窗是否關緊、鎖好,上學前反復檢查是否帶齊東西,考試前反復檢查筆中是否有墨水等等。強迫檢查常與強迫懷疑相聯系,往往是先有強迫懷疑,后有強迫檢查。還有的人表現為強迫性儀式動作,這大都是一種重復刻板的相互聯系的動作,有時旁人根本不明白動作的意義,但對患者本身卻有他自己體會的特殊含義。有一位患者向人致意時一定要點頭四下,代表事事如意,如遇人未做,則必須找機會補上才能安下心來。強迫癥患者的內心世界是一個充滿焦慮和痛苦的世界,這種焦慮與痛苦,從根本上說來自其過分忠厚、老實、嚴謹、拘泥、刻板等的個性缺陷,但是強迫癥發病的起因往往緣于當前的某些令人痛苦的負性生活事件,而患者的表現又常與他幼年時的生活經歷有關。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指出,強迫癥是人們潛意識中被壓抑愿望的一種象征性儀式。如一個有著強迫人格的人,在幼年的時候因用不潔的手抓蛋糕給小妹妹吃,導致小妹妹生病而死;青少年時又有一次臟手的經歷,促發了他強迫洗手行為的產生。其實,這位少年的洗手,并不是因為他手臟,而是為了排解幼年痛苦記憶的一種贖罪的象征儀式。因此,對某些患者而言,找出其強迫行為后面的幼年經歷是必要的。
我們的講解使彭杰想起了她小學時的一段經歷。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忙于做作業課間沒有上廁所,接下來老師又突然考試,整整憋了三節課,實在憋不住,尿濕了褲子。這又被同學們所看到,幾位男同學還因此起了難聽的綽號來嘲笑她,使她感覺非常難堪,這是她小學記憶中一件非常尷尬的事。
大學入學后,面對強手如林的“尖子”,害怕在新群體的重新組合中落伍,怕出現類似小學時尿濕褲子的受他人嘲笑的事,在強烈的自尊心的作用下,產生了高度恐懼不安的情緒。為了排解這種情緒,她采取令人不解的強迫入廁的行為,而這種行為的潛在意義,就是防止在新情況下出現童年時的難堪之事。拿出童年時解決問題的方式(如入廁),來達到現在的目的(在學習中拔尖),這顯然是一種幼稚的舉動。理解了強迫行為的潛在意義,彭杰的臉上露出了笑容,病知其因,解決亦不困難了。勇敢地面對現實處境才是根治不良舉動的最佳方式。
從彭杰的例子可見,找出幼年經歷中與現在強迫癥狀關聯的行為,進而進一步地分析解釋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另外,強迫入廁的行為,還可通過一個奇特的秘方來解除。
奇特想象法。一個星期天,準備好幾條干凈的內褲。坐定,默誦以下導語:尿吧!我不怕,我已經準備好了幾條干凈的內褲。尿吧!我真的不怕,幾條內褲都尿濕了我也不怕。尿吧!無拘無束地尿吧!就是把內褲都尿濕了也無妨。尿吧!痛痛快快地尿吧!就是把房間尿濕了又算得了什么?尿吧!盡情地尿吧!我要創造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尿湖。
上一篇:強迫癥的診斷與治療(一)
下一篇:強迫癥的診斷與治療(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