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春悲秋的孩子
大部分孩子都是天真活潑的,不過有的父母卻發現自己的孩子不喜歡說話,不和別的小朋友來往,也不主動參加集體活動,被父母責備了很久還耿耿于懷。實際上,這是因為他們是抑郁質的孩子。
抑郁質的孩子通常比較膽小,不喜歡說話,不喜歡與人交往。在回答問題時,也總是低著頭,聲音很小。若是受到表揚時眼睛就會一亮,若受到批評眼睛就會往下看,看到父母經常會哭。他們在學校里不唱歌也不跳舞,回家后卻又把學過的東西表現出來。在平時生活中,他們安靜、注意力集中,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善于感覺到細微的變化。不過他們比較膽小,性格孤僻,對自己缺乏信心,個性敏感、沉悶。
有一天,媽媽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夸獎,特別高興,下班后去幼兒園接孩子:“寶寶,這個星期天我們不去練琴了,媽媽帶你去游樂園。”孩子高興極了,把這件事記住了。轉眼到了星期天,媽媽一早起來就讓孩子練琴,孩子有些不樂意,心想:是我最近不夠聽話,讓媽媽生氣了?那我要乖一點,媽媽就會帶我去游樂園了。
轉眼又到了星期天,媽媽還是讓孩子練琴,孩子沒說一句話。不過再之后一個星期里,孩子表現得非常憂郁,再到星期天輪到練琴的時候,孩子突然喊肚子疼,再到一個星期天,孩子還說肚子疼。媽媽了解實情后,抱著孩子說:“寶寶,你要去游樂園可以告訴媽媽啊。”孩子卻說:“你說你要帶我去游樂園,你怎么能忘了呢?我還在想是不是我惹你生氣了,所以你不帶我去了。”
抑郁質的孩子很關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當外界的評價是贊揚時,他們的表現就會很自在;假如外界的壓力太大,他們就容易情緒波動。由于這樣的性格,抑郁質的孩子容易被外界左右。所以他們平時總是一個人玩,假如別的小朋友主動過來和他玩,他們不僅不會高興,而且還會感到厭煩。他們的情緒通常不會表現出來,即便受到表揚時也沒什么太大的反應,假如在學校遇到什么不高興的事情,他們會毫無表情,不過回到家就會哭。
小貼士
1.激賞教育
抑郁質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渴望被肯定和欣賞,父母應該多運用激賞教育。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提出了“肯定原則”,他認為“人最本質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每一個孩子自我意識的產生,主要依賴于父母對他的評價。而對于抑郁質的孩子來說,他們特別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以此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對于這樣的孩子,父母要不吝惜贊揚和鼓勵,有時一句簡單的肯定,會給抑郁質的孩子帶來很大的鼓勵,同時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2.勸導孩子不要過分追求完美
抑郁質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希望能達到完美的境界,當他對事情的結果不滿意時,就會陷入深深的自責之中。假如父母也是抑郁癥類型的,那孩子所做的一切都不能令自己滿意,在責備聲中,孩子也容易患抑郁癥。所以,父母要用平常眼光看待孩子,勸導孩子不要過分追求完美。
3.鼓勵孩子參加活動
父母應重視孩子的主動性,鼓勵他多參加集體活動,盡可能讓孩子經常與同齡的孩子一起玩耍和交談,尤其是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培養孩子合群的性格。父母可以告訴孩子的老師在其參加集體活動時,對孩子進行鼓勵和夸獎,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不至于讓他在其他同學面前感到羞怯和自卑。父母可以平時多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和戶外活動,以便增強孩子的適應能力,幫助孩子克服孤僻、敏感的性格。
4.創造溫馨、快樂的家庭氛圍
對于抑郁癥的孩子,父母要為其創造一個輕松、快樂、溫馨的家庭氛圍。對孩子要親切、溫和、耐心,給予更多的關懷和照顧,切忌當眾批評他們。即便需要批評孩子,也要在其能接受的范圍之內,親切而又毫不在意地說明孩子的錯誤所在,鼓勵孩子去改正。同時在家里鼓勵孩子多說話、多表揚,當孩子遭遇某些事情時,更要特別關心和照顧孩子。
5.避免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是由詹姆斯·威爾遜和喬治·凱林在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的實驗的基礎上提出的理論,這一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會受到某些暗示的影響,在外界刺激的影響下,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而對于抑郁癥的孩子而言,這種效應更加明顯,他們會被父母的“壞評價”所引導,成為“壞孩子”,讓父母越來越擔心。反之,假如父母可以適時鼓勵,孩子就會產生更強的動力去變好。所以,父母要在家庭教育中注意保持輕松、快樂、溫馨的氛圍,這樣的氛圍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有利的。父母們要注意的是,當孩子可能產生不安全感的時候,則需要更加關心和照顧他們。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參加活動,增強孩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幫助孩子克服孤僻、敏感的情緒反應。
6.不打擾孩子觀察
抑郁質的孩子有一個非常大的優點,他們的觀察能力很強。當孩子在認真觀察一件事物的時候,不論遇到什么事情,父母都不要去打擾他。等他的觀察工作結束之后,父母可以對孩子說:“你認真觀察的樣子真的很可愛。”這時孩子可能會羞澀地笑,但其內心是十分幸福的。
7.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
面對抑郁質的孩子,由于他們十分敏感、不擅長與其他人接觸,因此父母的關注點大都放在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方面。實際上,對于這種類型的孩子而言,父母越是強迫著他們與周圍的人接觸,他們對周圍的人就越是敏感、越是排斥。這時父母就要讓孩子感受到愛與欣賞,因為來自父母的愛與欣賞可以逐漸降低他們的敏感性。
上一篇:代溝效應:理解你的孩子,才能填平心靈溝壑
下一篇:位差效應:親子溝通需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