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痛苦中成長
那是一個命運不濟的人。大學畢業后,她在倫敦漂泊,靠打零工糊口。一次,她去曼徹斯特尋找大學時的男友,卻未能找到,只好乘車返回倫敦,在火車上她悶悶不樂。
40分鐘的路程她一直望著窗外一成不變的英格蘭鄉村發呆、幻想。她是愛幻想的人。當她看著窗外那可憐的、黑白花奶牛時,她想到有一列火車載著一個男孩去巫師寄宿學校的情景。
突然,一個靈感一閃:一個小男孩在得到魔法學校邀請前,也不知道自己是個巫師。為此,她浮想聯翩,興奮異常。很可惜,那個6月的晚上她沒有帶筆,也沒有帶紙,她很失望,只好閉上眼睛,把浮現在腦海中的每個想法和細節都記住。
回到房間后,她迅速地把在火車上想到的寫在一個廉價的小本子上。很快,這樣的小本子就裝滿了一鞋盒。這時,她大膽地決定,要寫書,要寫成7本書!雖然她還是個未出版過作品的作家。
后來,她與葡萄牙的一名記者結了婚。但很不幸,最終丈夫拋棄了她,她帶著出生僅4個月的女兒被趕出了家門。她去了愛丁堡,在妹妹的幫助下,靠政府的租房補貼租賃了公寓的一間臥室。
她便在廚房的桌上完成了第一部作品的手稿。妹妹對她的作品大為贊賞,這給了她很大的鼓舞。
更令她稍感欣慰的是,她妹夫的公司在市中心購買了一家叫尼科爾森的咖啡館,她便每天前往。
咖啡館的員工見她一個小時或兩個小時才喝一杯咖啡,都很同情她。也許是命運的某種指引,因為隔一條街有一條路名叫波特路。于是,她把小說的主人公定名為“哈利·波特”。
她每天推著女兒杰西卡出發,走半個小時的路,來到市中心,推著她前往咖啡館,艱難地登上通往二樓的20個臺階,找一個安靜的角落,在女兒熟睡的時候,專心她的寫作。
就這樣,1997年6月,她的第一部作品出版了,一問世就引起了轟動。她就是暢銷書科幻小說《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作者英國的J.K.羅琳。
接著,她先后于1998年、1999年、2000年和2003年、2005年陸續推出了這個系列小說的后5部。2006年6月,她的第7部也是最后一部《哈利·波特》系列圖書也已出版發行。
隨著系列小說的發行,一股“哈利·波特”的熱潮在全世界迅速生成。她的這7部系列童話小說,已經被翻譯成63種語言,在全世界發行了超過3億冊。
其中前6部已被改編成電影在全球上映,部部賣座。《哈利·波特》的品牌價值已超過數十億美元。
她被英國女王授予帝國勛章,美國《財富》雜志曾評選她進人世界百名財富排行榜,她的收入僅次于飛人邁克爾·喬丹。
羅琳成功了,她最愛說的話就是:“人生就是受苦?!?/p>
尼采說:“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是的,把痛苦當作一種營養,去澆灌堅韌與執著,人生之樹就一定會茁壯成長,枝繁葉茂,開花結果。
上一篇:國王和三個畫師
下一篇:天才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