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姜太公釣魚臺》陜西名勝簡介
在寶雞市陳倉區秦嶺山中天王鄉境內伐魚河。這里是商末姜子牙隱居垂釣的地方,因西伯侯姬昌訪賢于此,對姜子牙說“太公望子久矣”,故稱姜子牙為姜太公,這里的釣魚臺,稱之為姜太公釣魚臺。
據《呂氏春秋》記載:“太公釣于茲泉?!睋端涀ⅰ匪d:“磻溪水出南山茲谷,乘高繳流,注于溪中,溪中有泉,謂之茲泉。泉水積潭,自成淵渚,今人謂之幾谷。東南隅有石室,蓋太公所居也。水流至平石釣處,即太公垂釣之所也。其投竿跪餌,兩膝遺跡尚存。其清冷神異,北流十二里注于渭。”
磻溪垂釣之名伐魚河,河水名磻溪水,泉潭名茲泉,又曰云霧潭,石名曰璜石,又曰大鸞石,石高7米,屹立河水中,上鐫刻“孕璜遺璞”四大字,字跡盈斗,為清高宗弘歷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寶雞縣令徐文博所書。石頂高大而平,底小而尖,呈倒圓錐形,分河水為兩股而過,猶如中流砥柱。
伐魚河有姜太公廟,據記載為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初年(627年)所建,內祀姜子牙。大殿3間,前有唐柏高20余米,胸圍2米,共有4株,蒼翠遒勁,人稱“四百(柏)三間廟”。太公廟西有文王廟,祀周文王姬昌。隔河有武吉廟,一曰毋忌廟,祀周大將、姜子牙徒弟、原來山中樵夫武吉。璜石之南,有武吉洞,傳為武吉棲身之處。附近還有玉皇廟,祀玉皇大帝;三清殿,祀上清、太清、玉清三道君。
關于姜太公,還有一些有趣的傳說,他姓姜,名尚,字子牙,號飛熊,因祖選封于呂,因稱呂尚,又稱呂端、呂望,本人封齊營丘(今山東臨淄北),故《史記》有齊太公之稱。傳說在磻溪釣魚臺釣魚時,魚針為直而沒有彎曲,有人笑曰:魚鉤直能釣上魚嗎?不如你緣木求魚去吧!姜子牙答曰:老夫在此名雖垂釣,我自意不在魚,吾在此不過守青云而得路,撥塵翳而騰霄,豈可曲中取魚乎?非丈夫之所為也。吾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為錦鱗,只釣王與侯。戲劇也有《姜子牙釣魚》、《文王扯纖》、《文王訪賢》諸名稱。
姜子牙生于東海許州(今河南許昌),據說跟元始天尊學道于昆侖山,曾為商紂之官,見紂昏君無道,棄官西逃,隱居于磻溪,經過弟子武吉向西伯侯姬昌之薦,才有文王訪賢之事。文王先派使者去請,姜子牙釣魚不理,并說:釣釣釣,大的不到小的到。使者回去原話告文王并說明釣魚用直針之事。文王親自去請,他又提出苛刻條件,要坐文王的車輦,文王答應。他又提出更苛刻的條件,要求文王本人親自拉車,文王思賢若渴,俱為應允,拉纖走了一程,力盡汗干,拉不動車而停。姜子牙問:你知之否,拉車走了多少步?答曰:只顧拉車看路,沒數步子多少。姜子牙說:拉了八百步,爾后保你姬周坐江山八百年。文王說:那你坐我再拉一程。姜子牙說:道破了天機,不再靈驗。以后姜子牙扶周伐紂,西周東周合起來,周有天下791年。即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
除《封神演義》外,《金匱》、《搜神記》、《鬻子》等書也對姜子牙的事跡或傳說有所記載。新近景區內發現了子牙出山石,酷似子牙,身著道袍,背負文卷,長須飄然,昂首挺胸,令人嘆為觀止。
姜子牙釣魚詩曰:《姜太公釣魚臺》古詩句出處:
短竿長線守磻溪,這個機關哪得知?
只釣當朝君與相,何嘗意在水中魚。
宋蘇軾《磻溪石》詩曰:《姜太公釣魚臺》古詩句出處:
墨突不暇黔,孔席未嘗暖。安知渭上叟,跪石留雙骭。
一朝嬰世故,辛苦平多難。亦欲就安眠,旅人譏客懶。
姜太公釣魚臺為國家3A級風景名勝區。
上一篇:《寶雞·太白縣·太白山》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咸陽·孝陵》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