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長沙之旅·岳麓山·墓塔相依
麓山是一塊勝地,上界佛祖有“骨身”在此珍藏,下界百姓亦讓志士忠魂在此長眠。
佛祖骨身藏此中
青楓峽南側(cè)有舍利塔,造型奇特,酷似僧帽。塔高3.7米,全部用花崗石砌成,二層疊澀作須彌座形,上四角為山花蕉葉刻有力士像,無塔身,座上為十三天。塔前刊有石碑,書“隋舍利塔”,碑陰書“共建菩提”。其實,此塔并非原隋塔,而為民國初年于舊址重建。舍利為梵文音譯,意為“骨身”。《釋氏要覽》云:“釋迦(牟尼)既卒,弟子阿難等焚其身,有骨子如五色珠,光瑩堅固,名曰舍利子,因造塔以藏之。”此藏舍利子之塔,即為舍利塔。據(jù)宋覺范和尚《隋感應(yīng)佛舍利塔記》云,全國各地多有舍利塔,其因蓋出于以下故事:西魏大統(tǒng)七年六月,隋文帝楊堅生于同州(今陜西)大興寺中。嬰兒時忽得暴病不能啼哭,智仙尼姑請為代養(yǎng)。她對其父楊忠說:此兒身有福相,為菩薩所佑,不可居于家中。楊忠應(yīng)允。待楊堅三十歲時,智仙才讓他回家,并授他舍利子數(shù)百顆,囑他“以此福蒼生”。楊堅為帝后,即詔令全國五十三州,于名山福地建塔分藏舍利子,供萬民頂禮膜拜。此塔即為其中之一。也有說此塔為隋開皇九年(589)智者禪師所建。
志士忠魂長眠處
岳麓山的蒼松翠柏間,有許多莊嚴肅穆的石墓,里面安息著黃興、蔡鍔、蔣翊武、劉道一、禹之謨、焦達峰、陳作新、陳天華、姚宏業(yè)等辛亥革命領(lǐng)袖和志士的忠魂。其中以黃興、蔡鍔墓最為宏偉。
黃興墓在云麓峰左方小月亮坪,為湘中首屈一指的巨大陵墓。墓由三層臺階百余級踏步導(dǎo)入。墓碑為一四棱形整塊乳白色巖石琢成,高約十米,如利劍直指蒼穹。因地處高峰開闊處,顯得格外氣宇軒昂。“黃克強之墓”的碑文由青銅澆鑄。
黃興(1874—1916),原名軫,字廑午,號杞園,又號克強,長沙人。早年入武昌兩湖書院,接受新思想,后赴日留學(xué),入東京弘文學(xué)院。曾組織留日學(xué)生抗俄義勇隊,疾呼反清革命。1903年回國后與劉揆一、陳天華、宋教仁等在長沙創(chuàng)立“華興會”。曾與哥老會首領(lǐng)馬福益等策劃,準備在慈禧萬壽這天舉事于長沙。為籌資金,將涼塘祖?zhèn)魅贀?dān)田變賣。后事發(fā),避居日本。后“華興會”與孫中山“興中會”等合為“同盟會”,任執(zhí)行部庶務(wù)(相當于協(xié)理),地位僅次于孫中山。黃興是多次武裝起義的組織者、指揮者。1911年廣州起義中,他身先士卒,右手中、食指被打斷。最后剩他只身一人,潛入一家商店化妝出走。起義陣亡七十二烈士,葬黃花崗。黃興后填《蝶戀花》以悼:“轉(zhuǎn)眼黃花看發(fā)處,為囑西風(fēng),暫把香籠住。待釀謁枚清艷露,和風(fēng)吹上無情墓。回首羊城三月暮,血肉紛飛,氣直吞狂虜。事敗垂成原鼠子,英雄地下長無語。”同年武昌起義中,他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軍政府戰(zhàn)時總司令,后任南京臨時政府陸軍總長兼總參謀長。“二次革命”中,任江蘇討袁軍總司令。失敗后流亡日本,后赴美國,策動反袁,支持蔡鍔發(fā)動護國戰(zhàn)爭。1916年7月回國,10月31日病故于上海。逝世前數(shù)日,曾艱難地寫下“彌可珍貴”的遺囑,激勵后人報國圖強。次年4月15日移柩長沙,國葬于岳麓山。因其功績彪炳,史有“孫黃”之稱。黃興病故后,孫中山極為悲痛,送挽聯(lián)曰:“常恨隨陸無武,絳灌無文,縱九等論交,到古人此才不易;試問夷惠誰賢,彭殤誰壽,只十載同盟,有今日后死何堪!”臥病日本的蔡鍔聞噩耗也痛送挽聯(lián):“以勇健開國,更寧靜持身。”黃興故鄉(xiāng)人們也哀痛不已,深深懷念1912年6月黃興最后一次回故鄉(xiāng)時召開民眾大會,號召團結(jié)奮斗的情景:“涼秋時節(jié)黃花黃,大好英雄返故鄉(xiāng)。攜手締造共和國,洞庭衡岳生榮光。”
黃興故居在長沙縣涼塘,為普通泥磚青瓦平房,建于同治初年。現(xiàn)存上下堂屋左右正房及廂房、橫屋過堂,共十二間。上堂屋左邊正房為黃興臥室。正房及堂屋陳列著黃興生前用過的家具、文具等。故居前有三個相依的水塘。1912年10月黃興回鄉(xiāng)時,寫有“愛我林園想落暉”的深情詩句。1981年重修,廖承志題寫“黃興故居”門匾。
蔡鍔墓在白鶴泉后。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水,古木參天,曲徑通幽。墓由花崗巖砌成,基座寬闊,尖頂碑塔高6米,繞以石欄,二十四塊欄板石上刻有當時各省軍政界人士的悼念詩文與題字。
蔡鍔(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陽人。十三歲即通經(jīng)史,十四歲中秀才,十六歲入湖南時務(wù)學(xué)堂,1899年留學(xué)日本。次年回國謀劃漢口起事未果,重返日本,改名鍔,以示投筆從戎之決心。1904年回國不久,在云南任新軍協(xié)統(tǒng)。辛亥革命時,領(lǐng)導(dǎo)昆明重九(農(nóng)歷九月初九)起義,被舉為云南都督。袁世凱竊國后,借故調(diào)他入京。他機智逃脫袁的監(jiān)視,由天津乘日船東渡,再經(jīng)越南返回云南。其間曾與青樓妓女小鳳仙有過瓜葛。電影《知音》曾對此風(fēng)流韻事大肆渲染。小鳳仙對他智脫袁世凱羈絆確起過一定作用。但事實未必盡如野史和影片所言。如據(jù)蔡鍔幕僚雷飆回憶他聽蔡鍔口述脫險經(jīng)過,蔡鍔是從小鳳仙舉行宴會的場所悄然單身離去的,小鳳仙并未參與其事。蔡鍔病逝,遺體運至北京時小鳳仙曾白馬素車,親臨祭奠,并送挽聯(lián)一副:“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但并未痛不欲生,飲鴆自盡。蔡鍔回到云南即通電討袁,宣布云南獨立,組織護國軍,并親率第一軍入川大破袁軍。于是,各省相繼獨立,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不久死去。黎元洪繼任大總統(tǒng)后,任蔡為四川督軍兼署民政長。蔡鍔長期奔波轉(zhuǎn)戰(zhàn),又患有喉疾,終致心力交瘁。1916年9月20日入日本福岡醫(yī)院治療無效,11月8日病逝,年僅三十四歲。次年4月12日國葬于岳麓山。
民族精英,永垂不朽。為緬懷先烈,今長沙市兩條主要街道即以黃興、蔡鍔命名。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上海之旅·上海·塔幢多風(fēng)姿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南寧之旅·花山·壯族文化千古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