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浙東浙南之旅·衢州·“控鄱陽之肘腋,扼甌閩之咽喉”
衢州,又稱三衢。位于錢塘江上游,北有干里崗山脈,南倚仙霞嶺余支,衢江橫貫東西。“控鄱陽之肘腋,扼甌閩之咽喉,連室歙之聲勢,東南有事,在所必爭。”是浙、贛、閩、皖四省交通之門戶。史載:“州有三衢山,因取為名。”又曰:“昔有洪水自頂暴出,界茲山為三道,因謂之三衢。”
近年來,衢州一帶發現許多商周時的印紋陶器、原始青銅器和玉璣、玉玦等,證明了四五千年前,人類已在此生存。唐代韓愈《徐偃王廟碑記》載,西周時,徐偃王曾遷到衢州居住。漫長的歷史歲月,給衢州的山山水水留下許多人文遺跡。
崢嶸嶺風采
唐詩人孟郊的《崢嶸嶺》詩云:“疏鑿順高下,結構橫煙霞。坐嘯郡齊嘯,玩奇石路斜。古樹浮綠氣,高門結朱華。始見崢嶸狀,仰止愈可嘉。”
崢嶸嶺在衢州城東南隅。《讀史方輿紀要》載:“西漢末,柴宏屯兵于此后,稱為崢嶸”。這是山名之始。自唐至民國時期,崢嶸山下是郡州、府治衙門的所在,因此,人們又稱此山為“府山”。
“水到衢城盡,梅花嶺上望”。崢嶸山的自然景觀極佳,千百年來興建的樓閣廟宇更添了人文的意義。“瞰遠山,吞長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送夕陽,迎新月,當春夏之交,草木際天。”衢州城確因崢嶸山而增風采。
民間傳說,有天夜里,衢州知事晏敦復聽到瘟神們密謀,得知第二天崢嶸山下的井水有毒。晏擔心百姓受害,竟星夜趕赴井邊,投身井中,中毒而亡,舍身以阻百姓用水。正如中國古代史書所言:“治亂安危之所寄,誠在于貧廉之人一用一舍之間耳。”這位知事的名字在百姓中流傳了下來。崢嶸山上的晏公祠數百年來香火不斷。
仙霞嶺雄關
唐乾符五年(878),黃巢起義軍攻克衢州。然后,黃巢軍開山七百里,中經衢州的仙霞嶺到達逮州(今福建建甌)。此道一開,衢州形勢更為險要。衢州有不少關于黃巢起義軍的傳說。據說,城西的巖山,是起義軍扎過營的地方,故叫“營盤山”。城西有“驛馬橋”,黃巢曾在此歇馬。衢州還有“黃巢山”、“黃公橋”等起義軍的遺跡。
黃巢軍曾開山七百里的仙霞嶺,素有“兩浙之鎖鑰,入閩之咽喉”之稱。《讀史方輿紀要》載:“仙霞隘處,僅容一馬,至關,嶺益陡峻。拾級而上,駕閣凌虛,登臨奇曠,蹊徑回曲,步步皆險。函關、劍閣,仿佛可擬,誠天設之雄關也。”雄關勝景,吸引過眾多文人墨客。宋元以來,陸游、朱熹、嶭乣、劉基、徐渭、徐霞客等都曾來此游歷。陸游詩曰:“暫聽朝雞雙闕下,又騎羸馬萬山中。重裘不敵晨霜烈,老木爭號夜谷風。”
仙霞關,因嶺而名。關上有四道關門,另有三塊石碑。一是宋代砌路碑記;一是天雨庵塔石;再是“東南鎖鑰”殘碑。當年統治者嘆息:“浙東入閩道險而狹,迤邐千里,嶭乣紛,不逞之徒,往往跳穴其間。內可以聚糗糧,下可以伏弓弩;緩可以肆剽掠,急可以遠遁逃。以故浙閩之交多寇盜,好作亂,長吏不敢問,將兵者難撲滅。”
“紅旗十萬平地來,耳邊鼙鼓殷成雷。陣云黯淡連匹野,烽火照山山盡赭。”此詩描摹出當年嶺上鏖戰情景。
江郎山詩心
江郎山,簡稱江山,又名金純山,在江山縣城南50里。北宋《文苑御覽》載:“金純山有三峰,悉數百丈,色丹奪目,不可仰視。”民間傳說,從前,金純山上有一作祟的花狗精,自稱是經多年修煉的真仙活佛,騙取百姓信任加害于人。從此,這一帶便瘟病流行。三位江氏兄弟揭穿了狗精的偽裝,并除掉了此妖,因此冒犯了天神。最后被點化為三塊巨石。歷代出現了許多詠此三峰的詩句。唐詩人張九齡《游江郎山訪祝東山遺跡》詩云:“攀躋三峰下風光一草廬。今見墨浪壁,昔聞君子居。君子今何在,徘徊不能去。不見當年人,但聞聲過樹。”白居易詩云:“林慮雙童長不食,江郎三子夢還家。安得此身生羽翼,與君往來醉煙霞。”辛棄疾《江郎山和韻》云:“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尋不可攀。正直相持無倚傍,撐持天地與人看。”
浮生夢縈爛柯山
衢州城東南二十六里處,有爛柯山。史料載,神州七十二洞天之八即在爛柯山之巔。如今的爛柯山青霞洞中尤有“青霞第八洞天”的石刻。
爛柯山又名石室山、石橋山。過去有石梁、青霞洞、一線天、雁塔、寶巖寺、柯山石橋、日遲亭、集仙觀等八景。而最使此山盛名遠播的,是王質砍樵遇仙的故事。北魏酈元《水經注》載:“信安縣有縣室坂,晉中朝時,有民王質伐木至石室中,見童子四人,彈琴而歌。質因留,倚柯
之。童子以一物如棗核與質,質含之,便不復饑。俄頃,童子曰:‘其歸’,承聲而去,斧柯漼然爛盡。既歸,質去家
數十年,親情凋落,無復向時比矣。”
這也是爛柯山名字的由來。又據縣志和其他的典籍記載,王質所遇到的是兩位對弈的老神仙。來此游歷的靈運、孟郊、劉禹錫、陸游、朱熹、徐文長等,都以這一美麗的傳奇為題材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作。
朱熹曾在柯山書院講過學,并為爛柯山上兩棵千年古松題過“戰龍松”三字。他曾有詩云:“局上閑爭戰,人間任是非。空教樂樵客,柯爛不知歸。”
朱元璋相馬
富樓村在衢州市開化縣,原名毛塘塢。傳說朱元璋曾在此相中一匹“五爪龍駒”。
元末至正王寅年(1362),朱元璋帶兵來到毛塘塢。村民牽出一條牛,準備宰掉款待客人。幼時當過牧童的朱元璋對牛很有感情,前去制止。只見那物,牛頭馬面,似牛非牛,似馬非馬,但高大兇猛,有騰飛欲奔狀。朱元璋心想,此物不凡。跨上一騎,快似閃電,疾如流星。村民把這匹怪獸獻給了他。朱元璋將它命名為“五爪龍駒”。從此,“五爪龍駒”伴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為打下大明江山立下大功。
朱元璋登基后,下詔御封毛塘塢口為“富樓村”,御聯云:“百世安居,金溪富樓勝地;千年遠派,越國傳裔名家。”據說劉伯溫也送一聯:“山岳氣靈,產英豪,匡扶邦國;乾坤運轉,生俊杰,改換民閭。”當年,村中有謠云:“莫謂彈丸地,曾經圣主封。英才連袂引,山岳氣靈鐘。”
孔氏第二圣地
衢州眾多的古跡中,以孔氏家廟最為著名。孔廟遍及全國,但孔氏家廟,全國僅有山東曲阜和浙江衢州兩處。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陷入敵手。徽、欽二帝被俘北去,宋高宗倉促南渡。孔子的第四十八代裔孫、襲封衍圣公的孔端友,負著孔子和亓官夫人的楷木像也離開曲阜南行,后定居于衢州。宋理宗寶祐三年(1255)敕建孔氏家廟,是為南宗(端友弟端操,在北京陷于金,被金太宗封為衍圣公,是為北宗)。此后,衢州被稱為孔氏的“第二圣地”。
衢州孔氏家廟,占地約十畝。與曲阜孔氏家廟的規制一樣,也分孔廟、孔府兩部分。
廟內思魯閣上,奉端木子手摹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像高不滿2尺,表面呈褐色。孔子長袍大袖,亓官夫人長裙垂地。閣下立有“先圣遺像”碑,相傳是孔端友據唐吳道子稿本摹刻,碑額篆刻“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十六個大字。刻像是孔氏家廟中的瑰寶。
明弘治初年,衢州孔廟始辦孔氏家塾,當時專為培養孔子的后代而設,外姓人不準進學。清咸豐年間,改名為“承啟家塾”。后又改為“孔氏中學堂”、“兩等小學”、“完全小學”等。因孔子出生在山東曲阜尼山,最后改為“尼山小學”。改為小學后,外姓可入學,但不能享受孔姓待遇。清康熙時曾明文規定:西安(衢州)每次科舉取士,至少須錄取兩名孔氏秀才,叫做“無孔不開榜”。
衢州孔氏家廟,已有七百多年歷史。中經三遷三建和十多次修葺。現已恢復原先的壯觀。
上一篇:厚厚三晉土·晉中之旅·晉祠·“宋殿唐碑競煒煌”
下一篇:赫赫三秦魂·寶雞之旅·太白山·“武功太白去天三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