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莽關外山·松花江之旅·依蘭·滿族發祥地
黑龍江省依蘭縣古稱三姓,位于松花江北岸,是牡丹江、松花江匯流的地點。傳說為滿族祖先的發祥地。清代,沙皇政府不斷侵擾三姓地區,清政府為了抵御沙俄的侵略,保護祖先的興龍之地,鞏固國防,于光緒六年派吳大徵到東北寧古塔、三姓、琿春一帶負責防務及屯墾事宜。吳大徵奉命在三姓一帶開展了移民屯田活動并編練東北邊防軍,建立靖邊大營。
吳大澂靖邊大營
吳大澂是同治年間進士,清末洋務派的重要人物之一。曾為欽點翰林,做過編修,任過道員、巡撫,歷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太仆寺卿等官職。同時,吳大澂又是清代著名的書法家和金石學家。
吳大澂到東北地區后首先開發三姓一帶與沙俄接壤的地區,“按三、四十里招民居住”,進行土地開墾,并奏請朝廷派官員“前赴山東登、萊、青各屬招募”。同時請撥京旗蘇拉(閑散人口)二百戶,到三姓一帶試辦屯墾。還招引流落到俄境的流民回來墾荒,讓他們自立村屯,開荒種田。為了鼓勵墾民擴大墾荒面積,吳大澂又奏請朝廷頒行了許多墾荒政策,給予優惠待遇。到光緒二十年(1894),“三姓江北五站,招民承領,陸續墾成熟地二萬二千三百十七晌”。隨著土地的開墾,人口增加了,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增加了軍事后備力量。
在墾田移民的同時,吳大澂還在三姓寧古塔一帶編練邊防軍,以保衛邊防。吳大澂與吉林將軍銘安一起,于光緒六年十月編練裝備鞏、衛、綏、安四個防軍,共十三個營,皆裝備洋槍洋炮。又修筑了巴彥通炮臺,在吉林城設置了機器制造局。并在邊防要地廣建驛站,興造橋梁,修筑渡口,設攔江鐵索。現在,吳大澂當時修建的軍營遺址猶存。巴彥通炮臺是用石灰沙漿灌筑而成,今尚在。當年的攔江大鐵索和柱石,現存于黑龍江省博物館中。
當時吳大澂采取的這些措施,對加強清政府對東北的治理和阻止沙俄侵略,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吳大澂的另一功績,是他在駐守東北期間,派人勘查了中俄交接的地界,發現圖們江附近屬于我國的黑頂子地區被沙俄非法占領,又發現沙俄在圖們江口附近,向中國領土推進了25里。吳大澂很快向朝廷稟奏了這一情況,并建議朝廷派官員,與沙俄方面重新勘定地界,奪回被沙俄蠶食的領土。1885年4月,他作為朝廷的勘界大臣與沙俄談判。在談判中,他據理力爭,義正詞嚴,俄方理屈詞窮,終于答應歸還非法占領的中國領土黑頂子。
宋徽宗、欽宗坐井觀天
在黑龍江省依蘭縣城北的松花江南岸,牡丹江與松花江的交匯處,有著名的“五國城”遺址。
“五國城”原是遼代五國部中的一城。十世紀時,分布在依蘭以北松花江沿岸和黑龍江沿岸的女真人,形成五大部落,通稱“五國部”。其中的越里吉部的駐地位于五國部的最南端,又是五國部的盟城,因而稱它為“五國頭城”,即今天依蘭鎮北的“五國城”。
從現存遺址看,五國城的城池呈長方形,周長為2210米。城垣為土質夯筑式,高4米,基寬8米,頂寬1.5米。由此可以想見五國城當年的雄姿。
1125年,金朝滅遼,接著又對北宋發動了侵略戰爭。1126年,發生“靖康之變”,攻克了北宋都城汴梁,洗劫了大量金銀財寶,又擄走宋徽宗、宋欽宗,隨二帝北遷的還有皇后、嬪妃、皇子、公子等宮室人員四百多人。搶掠的百工藝人、金銀幣帛、珍寶、典冊圖書等也一并運往北方。
據《通鑒輯覽》記載:徽宗、欽宗被劫北上,“至金上京,令徽、欽二帝素服見太祖廟,入見乾元殿。金廷降封徽宗為昏德公、欽宗為重昏侯。不久又徙于韓州。”又據史書記載“天會八年,宋二帝自韓州遷五國城”。
相傳徽、欽二帝囚于五國城時,被置于枯井中,民間因此流傳有“坐井觀天”的故事。但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及民俗來看,二帝坐于“枯井”之說應為誤傳。按當時女真人的習慣,徽、欽二帝可能被囚于半地穴式的“地窨子”中。
宋徽宗在五國城被囚五年,于1133年死去。
相傳宋欽宗曾向高宗贈以“金環”,取“環”與“還”字的諧音,表明他思歸故土的心愿,但他的愿望最終也沒有實現,徽、欽二帝都客死北國。清代一位詩人曾寫的一首詩,頗能表達徽、欽二帝當時的心境:《滿族發祥地》古詩句出處:
遠寄金環望九哥,一朝兵到又回戈。定知五國城中淚,更比朱仙鎮上多。五國城中怨別離,生還無望死猶羈。祖宗可念兄甘拒,莫怪南朝動擄疑。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廈門之旅·鼓浪嶼·海上花園音樂之島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桂林之旅·漓江·漓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