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眷中州情·豫西南之旅·許昌·曹魏故都今猶在
許昌市地處河南省中南部,屬黃淮平原。沃野千里,交通便利。早在周代,此地建有許國,后為楚國所滅。秦統一六國,在此設置許縣;西漢時分置穎陰縣,皆屬潁川郡,東漢依舊。建安元年(196),曹操迎獻帝,遷都于許。三國魏黃初二年(221),曹丕改許為許昌,迎來了許昌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代。
許昌在東漢,原來不過是一個小縣而已。曹操在幾經混戰之后,控制了周圍地區。當時漢獻帝逃出軍閥李傕之手,先居安邑,最后回到早已化為廢墟的洛陽城,已是饑寒交迫,潦倒不堪。曹操看準時機,出兵迎帝,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政治上一大勝利。此后,許昌又為曹魏首都,頗有建設。今原城已毀,僅存遺址,在許昌縣古城村。因其建都史以曹魏時代為主,故名曹魏故城。該城分內外兩部分。內城為皇城,所以宮殿遺跡歷歷在目,斷磚殘瓦遍地皆是;外城周長9里有余,城垣起伏蜿蜒,尚可想見當年雄姿。該城西南角有一座高達15米的毓秀臺,是當年漢獻帝用于祭祀天地的祭壇,巍峨壯觀。臺西5里處有座土冢,傳說為漢獻帝之墓,墓南有二土冢,傳為張、潘二妃墓。
伏皇后命喪許都
漢獻帝與曹操之間控制與反控制的斗爭十分激烈。據《后漢書》記載:建安五年(200)春,獻帝密詔董承等人誅曹操。事泄,董承等人反為曹操所殺,夷滅三族,連正有身孕的女兒董貴人也未能幸免,盡管獻帝屢次求情。
伏皇后(?—214),名壽,瑯邪東武人,為不其侯伏完之女。她看到董貴人的下場,深為憂慮,便寫信給父親,讓他設計除掉曹操。建安十九年(214),此事泄露,曹操大怒,先逼獻帝廢去伏皇后,然后派人進宮從夾壁中抓走伏皇后。《后漢書》云:“(伏)后被發徒跣行泣過,訣曰:‘不能復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時!’遂將后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酖殺之。”親族被株連殺害者百余人。伏皇后五姊妹之墓在曹魏許昌故城以北12里,五冢相連,巍然高聳,似乎仍在訴說當年束手待斃的慘狀。
關羽與許昌
關羽(160—219),字云長,三國時蜀國名將;后因忠義被歷代統治者奉為“關圣帝君”。今許昌市內有關帝廟一座,廟內有春秋樓。該樓為重檐歇山頂,上覆綠色琉璃瓦;樓上樓下均設回廊,壯觀而華麗,傳為關羽秉燭夜讀《春秋》之處。廟內另有關公行祠與大殿等建筑。據文獻記載,建安五年(200),曹操東征劉備,活捉關羽,對關優禮有加。關為報答曹操,曾上陣斬殺袁紹大將顏良。此后,關羽逃歸劉備。民間傳說,關羽被俘后,曹操賜關羽一座宅院,關羽一分為二,讓劉備的兩位夫人居內宅,自己居外宅。今關帝廟便建在此宅舊址上。
盡管曹操百般拉攏,關羽仍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最終還是尋找劉備去了。今許昌市西郊石梁河上有灞陵橋,傳為關羽辭曹挑袍處。據傳,關羽聽說劉備在谷城,便即刻動身前去尋找。曹操緊緊追趕,在橋頭相遇。曹操知道留他不住,便送他許多珍寶,并贈錦袍一件。關羽恐曹有詐,立馬橫刀,挑袍而去。今灞陵橋上鑲碑碣兩塊,其一為挑袍圖,傳為唐代大畫家吳道子所畫,生動逼真;另一塊為文辭,乃明代書法家滕之湖楷書。明末大將左良玉對關羽的品德十分景仰,手書“漢壽亭侯挑袍處”七個大字,刻于石上,立于橋旁。
曹丕“受禪”碑
曹操于漢獻帝延康元年(220)在洛陽病死,生前終于未能當上皇帝。他的兒子曹丕承襲魏王,繼任丞相。漢獻帝原想松口氣,不料剛到十月,曹丕便逼獻帝禪位,自己登基,即魏文帝,改元黃初;并封獻帝為山陽公,趕往豫北山陽(今焦作一帶)。今臨潁縣繁城存“上尊號”碑與“受禪”碑。前者刻魏公卿將軍勸進奏文,一般認為當為獻帝延康元年所制;后者額題“受禪表”三字,敘曹丕受禪,一般認為與前碑同時。二碑均為八分隸書,傳為王朗撰文,梁鵠書,鐘繇鐫字,世稱三絕。一說為鐘繇撰字,均無實證。其字體方整,近于熹平石經。清翁方綱稱此二碑漸開唐隸之門。
這兩塊石碑既是珍貴的歷史記錄,又是價值很高的書法藝術作品,倍受世人青睞。
楊再興墓
楊再興墓在河南省臨潁縣城以南20余里的商橋村。此地翠柏茂密,遮天蔽日。其墓冢高大,巍然屹立。墓前有碑,上書“宋統制楊再興將軍之墓”,傳為岳飛矛尖所刻。
楊再興原為南宋初年割據于湖廣一帶的曹成部將。紹興二年(1132),岳飛破曹成于兩廣地區,但赦免了楊再興從賊之罪,而勉勵楊為國盡忠,楊遂為岳飛部將。在岳飛北伐中原屯兵襄陽時,楊再興奪取長水,盡復西京險要,獲戰利品無數。金兵集結十二萬屯于臨潁,準備大戰。楊再興與所率騎兵三百與金兵遭遇于小商橋,發生激戰,殺敵兩千余人。金兵大驚,亂箭齊射,楊再興中箭身亡。收尸焚燒時,竟從他遺體上得箭頭兩升。后人為紀念一代抗金英雄,為楊再興建祠一座于墓前。此祠至今尚存,祠內有明清兩代石碑數座,記錄楊再興生平事跡。
上一篇:清清滇黔韻·昆明之旅·大觀樓·昆海金碧座中收
下一篇:莽莽關外山·千山之旅·千山·有險峰可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