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趙歌·天津之旅·天津·鴉片風云
1840年英國侵略軍發動鴉片戰爭,在廣東、福建受到林則徐、鄧廷楨組織的愛國軍民的堅決抵抗后,轉而北上,在浙江攻陷定海;八月,把炮艦開到天津大沽口外,直指京城。清政府當即向英軍乞降,并允查辦林則徐、鄧廷楨,改派琦善到廣東辦理交涉。英國在得到了清政府的投降保證后,于九月“起碇南旋”,退回廣東,就這樣,中國在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的第一次入侵之后,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后,為進一步擴大侵華權益,英、法侵略者于1856年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他們先進攻廣州,繼而于1858年4月又把艦隊開至天津大沽口外。清政府派直隸總督譚廷襄負責交涉。5月23日侵略軍送給譚一份招降書,限兩小時內撤走守軍,交出大沽炮臺,之后便向大沽炮臺開炮轟擊。駐守清兵奮勇還擊,但譚廷襄等文武大員卻紛紛逃命。大沽炮臺終歸陷落,英法侵略軍沿海河逼近至天津城下。清政府又派大學士桂良和吏部尚書花沙納到天津談判,同年6月他們分別與英、法、俄、美四國在城南海光寺簽訂《天津條約》。《天津條約》準許外國公使駐北京,允許外國傳教士到中國內地自由傳教,并把牛莊、登州、九江、漢口等地開放為通商口岸。
《天津條約》規定1859年雙方在北京交換批準書,清政府安排換約的外國使臣從天津北塘登陸,而后經陸路去北京,侵略者故意制造摩擦,堅持由大沽水路赴京,并要把兵艦開到天津城。6月25日,英國艦隊司令賀布指揮英法軍艦向守衛大沽口的中國軍隊發起猛攻,當天下午,忍無可忍的愛國士兵奮起還擊,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擊斃擊傷侵略軍五百余人,英軍司令賀布也身負重傷,最后侵略軍狼狽逃離大沽海口。
1860年,英法侵略軍近兩萬人由英人額爾金、法人葛羅率領,于7月底再次集結在大沽口海面,僧格林沁率騎兵迎戰,終因寡不敵眾慘敗津門。8月21日,侵略軍攻陷大沽炮臺,24日占領天津城;9月下旬逼近北京,清咸豐帝逃到熱河。10月中旬侵略軍占領北京;下旬,清政府與英法兩國簽訂《北京條約》,11月又與俄國簽訂了《北京條約》。《北京條約》除承認《天津條約》完全有效外,又增開天津為商埠,此后侵略者就在天津強占租界,實現了其立足渤海灘頭,占據中國首都南大門的企圖。
1900年,“扶清滅洋”的義和團運動在京津地區如火如荼地發展之時,英、美、法、德、俄、日、意、奧八國聯軍對京、津實行武裝入侵。7月14日,由于清軍的潰退和漢奸的破壞,日、英、法、美等國侵略軍從南門攻進天津城,接著又與德、俄等國侵略軍勾結,攻占了三漢口水師炮臺。天津淪陷后,侵略軍燒、殺、搶、掠,城內尸橫遍野,垣殘壁斷。8月,侵略者再次從天津進犯北京,清政府與他們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答應交付四萬萬五千萬兩白銀的巨額賠款,允許帝國主義在北京——天津——山海關的鐵路沿線駐軍,并拆毀大沽炮臺,保證天津周圍二十里內不駐中國軍隊。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天津成為不設防的城市。
上一篇:眷眷中州情·洛陽之旅·龍門石窟·鬼斧神工話龍門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廈門之旅·云山石室·黃道周讀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