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福州之旅·三峰塔·天妃宮與鄭和碑
三峰寺塔在長樂縣城西的南山頂上,是一座具有八百多年歷史的古塔。據《長樂縣志》載,宋崇寧年間,有僧于山頂筑臺講經,后來富室林安上在臺址上建“南山天妃宮”。政和年間,又有僧建浮屠七級,即今之“三峰塔”。
三峰塔塔身用花崗巖砌造,仿八角樓閣形式,共七層,高27.4米,各層塔壁刻有飛天,伎樂及佛教故事浮雕,工藝精湛。一層至六層,有二十五面塔壁浮雕蓮花座佛,各二排,每排四尊,合計二百尊,造型極為古樸精巧,是宋代雕刻珍品。六層以下,每層至多設二門,第七層為便于張燈導航、方便游人遠眺四方而設四門。
三峰塔原名“圣壽寶塔”,是為宋徽宗祝壽而建,在明永樂年間,著名的航海家鄭和曾七次率船隊出使西洋,每次出航前,其船隊都在長樂太平港候東北季風來臨。停泊期間,他常登上三峰塔觀察五虎門港口形勢,檢閱船隊陣容。他依據南山三峰并峙,把塔名改為“三峰塔”,并多次對塔和塔寺進行整修,在寺額上題了“三峰塔寺”四字。
三峰塔寺旁原有一座小廟,供著海神天妃神像,當地出海人員經常到此進香。鄭和在候風期間,也常到海神前禱告。據說,鄭和在航海中屢遭險情,卻總能化險為夷,他認為這全賴有神靈相助,永樂十年(1412),鄭和奏請朝廷在南山創建了天妃宮,宣德六年(1431)重修,在宮左加建一座三清殿,供天妃塑像,另鑄銅鐘一口,立《天妃靈應之記》石碑一座,碑高1.62米,碑額用篆體刻字,碑文記載鄭和船隊概況及航行紀事。此碑為僅存的記載鄭和航海的原始資料,十分珍貴,人們就把它叫作“鄭和碑”。
“鄭和碑”碑記說:“溟渤之間或遇風濤,即有神燈燭于帆檣;及臨外邦,番王之不恭者,擒之,蠻寇之侵掠者,剿滅之。由是海道清寧,番人仰賴者,皆神之賜也。”弘治三年(1490),對鄭和抱有成見的長樂知縣潘府,把天妃宮等系列建筑改成了“南山書院”,天妃神像退居一隅。到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天妃像被移到西關外新建的天后宮,天妃宮僅存廢址,《天妃靈應之記》碑也被棄于瓦礫堆中。民國十八年,此碑才重被發現,但因其記載與《明史》記載的鄭和出使年月不符,被視為后人偽記而重回瓦礫堆中。數年后,縣長王伯秋再次發現此碑,認為其記載正可訂正《明史》錯誤,乃將其拓印分發諸友好,由此始引起國內史學界重視。
1985年,值鄭和下西洋五百八十周年紀念之際,在長樂南山恢復了天妃宮,改為鄭和紀念館。南山也被辟為鄭和公園。作為鄭和史跡的珍貴文物,《天妃靈應之記》碑也被遷回原地。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桂東南之旅·真武閣·天南有杰構
下一篇:莽莽關外山·沈陽之旅·沈陽故宮·天授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