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泉州之旅·開元寺·雙塔凌云
開元寺的雙石塔一名鎮(zhèn)國、一名仁壽,分立于開元寺內(nèi)草坪上,東西巍然對峙,比美齊飛,兩塔相距約200米。東面鎮(zhèn)國塔和西邊的仁壽塔分別建于唐末和五代,始為木塔,后來易為磚塔,南宋紹定到淳祐年間,才先后改為石塔。西塔先竣工,高44.06米,東塔高48.24米,它們是全國石塔中最高的一對。據(jù)說當東塔造到第四層時,主持建塔的法權和尚圓寂了,恰逢印度高僧天錫來泉州講經(jīng),就由他主持繼續(xù)建完了東塔,故東塔為中印兩國人民友好合作的結晶。
東西塔除高度稍有不同外,其余結構式樣都同。兩塔全為渾體花崗石仿木結構的樓閣式建筑,平面八角,五層五檐,國內(nèi)罕見。塔座為須彌座形,塔身轉(zhuǎn)角立倚柱,柱頭出華拱二跳承撩塔檐下面的檐枋,塔檐均呈彎弧狀向外舒展,檐角高翹。每層塔外壁四正面辟門,其余四斜面設佛龕,門龕位置逐層互換,既美觀又能均衡壓力。各層塔身外面都伸出平座勾欄,可供游人出塔外繞周眺賞,這種實用性的塔身外廊在別處頗為少見。兩塔塔剎均為高托的沃金銅葫蘆,頂部斜系八條鐵鏈護剎,連系于塔檐角脊。角脊下皆懸有小銅鈴,每塔四十個,在風中叮噹作響。
東西塔不僅在外部結構造型上忠實地仿照木塔,其內(nèi)部結構亦忠實地模仿木塔樓層形式,其塔梯不砌在塔壁或塔心柱上,而是在靠塔心柱的一側留出方孔,安設梯子。塔心柱為石砌實心柱體,不設塔心室,只在正對塔門的一側設長方形佛龕,供奉佛像。塔心柱與外壁的聯(lián)系,為內(nèi)回廊樓層。以石塔仿木塔建筑,建成兩座這么雄偉高大的塔,這在當時科技條件下,是非常了不起的。這不僅在建筑設計上要求很高、很復雜,就是在具體施工中也很不簡單。據(jù)民間傳說,在建塔時,采用了堆土坡的辦法,才把大石條運上去,逐級壘砌。當時沒有起重機,要筑如此高塔,運石的艱巨可想而知。
二塔塔身都有精湛的石雕。每層塔門側刻有天王、力士,佛龕兩旁刻文殊、普賢及其他菩薩、天神、佛門弟子等,他們或三頭六臂、手托日月,或手持葫蘆,或執(zhí)杖,形態(tài)極為生動。東塔須彌座身,刻有蓮花、卷草各一層,八個轉(zhuǎn)角處還雕有承托巨座的力士像各一尊。特別是塔座束腰部那三十九幅青石浮雕佛傳圖,故事多取材于佛經(jīng)及古印度的民間神話傳說,刻法則采用中國繪畫雕刻的傳統(tǒng)手法,中西合璧,更顯得精美、生動。這組浮雕是我國歷史上極罕見的青石浮雕藝術遺產(chǎn)。西塔塔座的花鳥蟲獸雕刻,雖不及東塔精細,卻亦活潑生動,清晰逼真。
開元寺這精美絕倫的雙石塔,已成為泉州的標志?!靶壑菥薷墼角?,雙塔扶搖接碧天”,二塔精湛的建筑藝術和完美科學的結構,使之雖經(jīng)七百多年來的幾次大地震和風災,仍完好如初,成為我國石構建筑的瑰寶。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南昌之旅·南浦亭·南浦飛云江郎才盡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韶關之旅·開元寺·古剎梵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