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三秦魂·陜北之旅·清涼山·萬佛洞清涼讀書堂清貧
清涼山在延安市東北,與鳳凰山、寶塔山隔延河鼎足而立。佛教中清涼山的意思,是從世俗輪回中解脫出來,到達清涼安住涅槃的理想地方。
清涼山上有萬佛洞、月兒井、琵琶橋、撒珠坡、桃花洞、天下奇觀、水照延安、宛然云霞等古跡。其中以萬佛洞最為著名。萬佛洞為唐、宋時雕鑿的四個石窟,內有數以萬計的大小佛像、菩薩、力士等石刻。范仲淹有詩贊曰:“鑿山成石宇,鑱佛一萬尊。人世亦稀有,神功豈無存。”
一號窟為清涼山最大的石窟,俗稱萬佛洞,始鑿于隋唐。窟中央基壇上立有新近重塑的三尊佛像,四壁及屏柱上雕滿神態各異的大小佛像,號稱萬尊。1937至1947年,中共中央印刷廠就設在此窟內。
三號窟是彌勒洞,開鑿于明代。印度佛教中的彌勒佛是一個頭戴五福冠,身披袈裟,面容端莊的僧人。由于他得道精深,被確立為釋迦牟尼的繼承人,因此彌勒佛又稱為“未來世佛”,是佛教三世佛之一(過去佛指迦葉諸佛,寺院塑像中一般特指燃燈佛;現在佛是釋迦牟尼)。中國的大肚彌勒,傳為五代時浙江奉化人,名叫契此。契此經常袒胸露懷,豁達不羈,終日嘻嘻哈哈背著布袋云游四方,有“布袋和尚”之稱。他游到岳林寺,在反復誦念“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之后,就圓寂了。他死后,人們聯系到他的所作所為和死時的話,把他當作彌勒化身,和寺院中彌勒像的模特兒。
四號窟為明代后期所建。窟內雕滿山崖、巖石、行云、亭臺樓閣、園林、水浪等景物,景中雕有佛、菩薩、羅漢及供養人生活形像,表現了佛教觀念中的理想境界。
清涼山萬佛洞下50米,有一塊凌空挑出的巨大石崖,崖石背陰處層層如云霧,延河水波將陽光反射其上,有如霞光異彩,故人謂此景為“宛然云霞”,這塊巨崖亦被稱為“云霞石”。石下有三間茅屋,稱為趙連甫讀書堂。
相傳趙連甫是陜西韓城的一介書生,養有一頭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的飛毛腿毛驢。官府知道后被強行搶走。趙連甫一怒之下,夜燒府衙,搶回毛驢。官府派兵追捕,趙連甫與其母騎上毛驢,毛驢四蹄生云,騰空而起,向北飛去,到清涼山時毛驢氣力耗盡墜落下來。毛驢的軀體變成三間茅屋,四蹄煙云上升附著崖下,即為“宛然云霞”。趙連甫母子倆在茅屋住了下來。趙連甫邊讀書,邊在山上打柴養活母親。他的母親也提定痂泉水賣茶,兩人相依共度一生。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福州之旅·青芝山·一石一勝山一洞百
下一篇:浩浩燕趙歌·天津之旅·盤山·三盤無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