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三晉土·晉南之旅·嫘祖丘臺·蠶絲的故鄉“西蔭”
早在東漢時期,我國絲綢就踏上西行之旅,并由此開辟了一條溝通中西文化的“絲綢之路”。那么中國的蠶絲業最早產生于何方?誰又是第一個教民育蠶織絲的人呢?
據考察,在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遺物里只發現過半個蠶繭化石,而這半個蠶繭化石正是在位于黃河之濱的夏縣西蔭村發現的,夏縣西蔭村當是蠶絲的故鄉。
在西蔭村東2里的一片桑林中,有一塊高臺,當地人叫“丘臺”,傳說這就是教民育蠶織絲的先祖的葬身之地,這位先祖就是黃帝之妃——嫘祖。半只蠶繭化石也是在此發掘出來的。
其實嫘祖還不是最早的蠶神。在干寶的《搜神記》中有一段關于蠶神的傳說:“相傳太古之時,有大人遠征,家惟有一女,牡馬一匹,女思念其父,戲馬曰:‘爾能為我迎得父還,吾將嫁汝。’馬乃絕韁而去,徑至父所,悲鳴不已,父亟乘以歸。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芻養。馬不肯食,每見女出入,輒喜怒奮擊。父怪問女,女具以告,父于是伏弩射殺之,暴皮于庭。父行,女與鄰女于皮所戲,馬皮蹷然而起,卷女以行。后經數日,得于大樹枝間,女及馬皮盡化為蠶,而績于樹上。因名其樹曰桑……”據說那個被馬皮裹著的姑娘,就是“蠶神”。當黃帝平定了蚩尤之亂以后,天下的人們都來為他的勝利慶賀,“蠶神”也親自給黃帝獻上蠶種和蠶絲。黃帝的妃子嫘祖從此開始飼蠶織絲,并把技藝傳授給當地的百姓。以后養蠶業便由黃河流域傳向中華大地,人們也就把嫘祖當作“蠶神”、“蠶祖”了。
據載夏縣的蠶桑業曾位居山西首位。1936年山西共有絲織機坊五十一家,其中夏縣就占二十六家。農民們以養蠶為生的居多,“一年兩季蠶,相抵半年糧”。近數十年來,夏縣的養蠶業發展更為迅速,桑田面積逐年擴大。古老的蠶鄉,又為祖國的養蠶業作出了新的貢獻。
上一篇:朗朗齊魯月·膠東之旅·蓬萊閣·蓬萊水城與戚繼光
下一篇:清清滇黔韻·黔北之旅·茅臺鎮·蝶引仙送茅臺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