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致遠,以攻為守》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諸葛亮的文韜武略,在劉備去世之后,繼續得到重大發揮。
劉備之子劉禪,不是一個理想的接班人,劉備臨終托孤時向諸葛亮聲明,嗣子劉禪可以值得輔佐時,就加以輔佐,如果太差勁,可取而代之。劉備認為諸葛亮之才,十倍于敵國首腦曹丕,肯定能安邦定國,鞏固蜀漢江山。諸葛亮十分重視儒家傳統,輔佐劉禪,始終不變,以大局為重,置個人榮辱于度外,表現了大韜略家的政治修養和人格修養。因而也收到了穩定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
由于先前劉備的錯誤決策,蜀漢在與東吳的戰爭中,損失巨大,元氣大傷。戰后,國主劉備病死,上下哀恨,氣氛緊張。在這樣特殊的氛圍中,諸葛亮匠心獨具,大智大勇,堅決落實隆中對策中的既定方針和基本國策,大處著眼,毅然派遣使節,出使東吳,修復外交關系,重新結成聯盟,以解東顧之憂,這種將情感與理智截然分開,寧靜致遠的膽識、勇略,歷史上是罕見的。
處理了與東吳的外交關系后,諸葛亮于建興三年 (公元225年) 春季率軍南征,于同年秋季平息了南中諸郡自猇亭之戰后爆發的叛亂,并征調物資,國力大盛,進而整頓軍隊,伺機北伐。
諸葛亮北伐的總體韜略是以攻為守,伺機而動。只是荊州已失,北伐喪失右臂,魏蜀兩國無論綜合實力或人才、軍事、經濟、地域、外交諸方面的力量對比均相距懸遠,加上諸葛亮本人“于治戎 (即治理軍隊) 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 (才干),優于將略 (用兵韜略)” 所以,未能有重大的勝利。
諸葛亮于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因積勞成疾,死于五丈原(今陜西岐山縣),時年五十四歲,由諸葛亮統率伐魏的蜀漢十萬大軍也因統帥之死而退走。魏軍統帥司馬懿巡視諸葛亮作戰營壘時,竟情不自禁地贊嘆諸葛亮是“天下奇才”。
上一篇:《李光偽降》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寧靜致遠,后發制人》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