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孤行: 袁紹謀攻曹操》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袁紹消滅公孫瓚后,更加驕橫,對朝廷進貢的次數和數量減少。主簿耿包秘密向袁紹建議,應當應天順民,即位稱帝。袁紹把耿包的建議告訴給自己部下的主要官員,官員們一致認為耿包大逆不道,應該斬首。袁紹不得已,殺掉耿包以表白自己無意稱帝。
袁紹挑選了精兵十萬,良馬萬匹,打算攻打許都。沮授勸阻他說:“近來討伐公孫瓚,連年出兵,百姓們疲困不堪,倉庫中沒有積蓄,不能出兵。應當抓緊農業生產,使百姓休養生息。先派遣使者將消滅公孫瓚的捷報呈獻天子,如果捷報不能上達天子,就可以上表指出曹操斷絕我們與朝廷的聯系,然后出兵進駐黎陽,逐漸向黃河以南發展。同時多造船只,整修武器,分派精銳的騎兵去騷擾曹操的邊境,使他不得安定,而我們以逸待勞,這樣,坐在那里,就可以統一全國。”郭圖、審配說:“以您用兵如神的謀略,統率北方的強兵,去討伐曹操,易如反掌,何必那樣費事?”沮授說:“用兵去救亂除暴,被稱為義兵;倚仗人多勢眾,被稱為驕兵。義兵無敵,驕兵先亡。曹操尊奉天子以號天下,如今我們要是舉兵南下,就違背了君臣大義。而且克敵制勝的謀略,不在于強弱。曹操法令嚴明,士兵訓練有素,不是公孫瓚那樣被動挨打的人。如今要舍棄萬全之計而出動無名之師,我為您擔憂!”郭圖、審配說:“周武王討伐商紂王,并不是不義;何況我們是討伐曹操,怎么能說是師出無名?而且以您今天的強盛,將士們急于立功疆場,不乘此機奠定大業,就正象古人所說的:‘不接受上天給予的賞賜,就會反受其害。’這正是春秋時期越國所以興盛,吳國所以滅亡的原因,監軍沮授的計策過于持重,不是隨機應變的謀略。”袁紹采納了郭圖等的意見。郭圖乘機向袁紹講沮授的壞話,說:“沮授總管內外,威震三軍,如果勢力再逐漸擴張,還怎能控制他!臣下的權威與君主一樣,就一定會滅亡,這是黃石公兵書中指出的大忌,而且統軍在外的人,不應同時主持內部政務。”袁紹就把沮授所統領的軍隊分為三部分,由三位都督指揮,派沮授、郭圖與淳于瓊各統一軍。騎都尉、清河人崔琰勸阻袁紹說:“天子在許都,民心傾向于那邊,不能進攻!”袁紹不聽。
許都的將領們聽說袁紹要來進攻,都心中害怕。曹操說:“我知道袁紹的為人,志向很大而智謀短淺,外表勇武而內心膽怯,猜忌刻薄而缺少威信,人馬雖多而調度無方,將領驕橫而政令不一,他的土地雖然廣大,糧食雖然豐足,卻正好是為我們預備的。”孔融對荀彧說:“袁紹地廣兵強,有田豐、許攸這樣的智士為他出謀劃策,審配、逢紀這樣的忠臣為他辦事,顏良、文丑這樣的勇將為他統領兵馬,恐怕是難以戰勝吧!”荀彧說:“袁紹的兵馬雖多,但法紀不嚴。田豐剛直,但冒犯上司;許攸貪婪,又治理無方;審配專權,卻沒有謀略;逢紀處事果斷,但自以為是。這幾個人,勢必不能相容,一定會生內訌。顏良、文丑不過是匹夫之勇,一仗就可以捉住他們。”
八月,曹操進軍黎陽,派臧霸等率領精兵,到青州去保衛東方邊境,留于禁駐扎在黃河一帶。九月,曹操返回許都,分兵駐守官渡。
袁紹派使者去拉攏張繡,并與張繡的謀士賈詡結交。張繡打算答應袁紹,賈詡在張繡招待袁紹使者時,高聲對使者說:“請回去為我們謝謝袁紹的好意,他與兄弟袁術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的英雄豪杰嗎!”張繡又驚又怕,說: “怎么至于這樣!”他悄悄地對賈詡說: “象現在這樣,咱們應當依靠誰?”賈詡說: “不如依靠曹操。” 張繡說: “袁紹勢力雄厚,曹操勢單力孤,而且我們以前又與曹操結過怨仇,怎么歸附他呢?”賈詡說: “正因為如此,才應當歸附曹操。曹操尊奉天子以號令天下,名正言順,這是應該歸附的第一條理由。袁紹強盛,我們以不多的人馬去投靠他,必定不會受到重視;而曹操勢單力薄,得到我們必然十分高興,這是應該歸附的第二條理由。抱有稱霸天下大志的人,一定會拋棄私怨,以向四海表明他的恩德,這是應該歸附的第三條理由。希望將軍不要疑慮。”冬季,十一月,張繡率部投降曹操。曹操握著張繡的手,與他一起歡宴,為兒子曹均娶張繡的女兒為妻。任命張繡為揚武將軍; 上表推薦賈詡擔任執金吾,封都亭侯。
關中地區的將領們看到袁紹與曹操正在爭斗,都保持中立,坐觀成敗。涼州牧韋端派遣從事天水人楊阜前往許都,楊阜返回后,關中將領們問他:“袁紹與曹操相爭,將會誰勝誰敗?” 楊阜說: “袁公寬容而不果斷,好謀而遲疑不決; 不果斷就沒有威信,遲疑不決就會錯過時機,如今雖強,但終究不能成就大業。曹公有雄才大略,當機立斷,毫不遲疑,法令統一,兵強馬壯,能不拘一格地任用人才,部下各盡其力,一定能成就大業。”
曹操派治書侍御史,河東人衛覬鎮撫關中地區,當時有許多難民歸來,關中的將領們大多把他們收容下來,作為部屬。衛覬寫信給荀彧說: “關中土地肥沃,以前遭受戰亂,百姓流入荊州的有十萬余家。聽說家鄉安寧,都盼望返回故鄉,但回鄉的人無法自立謀生,將領們爭相招攬他們,作為部屬。郡縣貧弱,沒有力量與將領們抗拒,于是將領們勢力擴大,一旦發生變故,必然會有后患。鹽,是國家的重要財富,戰亂以來無人管理。應當依照過去的制度,設置使者負責專賣,用專賣的收入去購買農具、耕牛,如果有返鄉的百姓,就供應他們,讓他們辛勤耕作,廣積糧食,使關中富裕起來。流亡遠方的百姓知道后,必定不分晝夜地爭著歸來。還應該讓司隸校尉留駐關中,主持關中地區事務。這樣,將領們的勢力日益削弱,官府與百姓日益強盛,這是強國根本,削弱敵人的好辦法。”荀彧把衛覬的建議報告給曹操,被曹操采納。于是開始派遣謁者仆射主管鹽政事務,監督專賣,將司隸校尉的官署設在弘農,關中地區從此受到朝廷的控制。
袁紹派使者向荊州牧劉表請求援助,劉表應許他的請求而援軍始終不到,也不幫助曹操,從事中郎南陽人韓嵩和別駕零陵人劉先勸劉表說:“如今袁紹、曹操兩雄相持,天下的重心在于將軍。如果您想有所作為,可以乘他們斗得兩敗俱傷時起兵; 如果沒有那意思,就應當選擇所應歸附的對象,進行援助。怎么能擁兵十萬,坐觀成敗,遇到求援而不相助,看見賢能的人而不肯歸附! 這樣,雙方的怨恨必定都集中到您身上,您恐怕得不到中立了。曹操善于用兵,賢才俊杰多為他效力,勢必會戰勝袁紹,然后他再進軍長江、漢水一帶,恐怕將軍抵御不住。如今最好的辦法,不如以荊州歸附曹操,曹操一定會感激將軍,將軍就可以長享福運,并可傳給后代,這是萬全之策。”荊越也勸劉表也這樣作,劉表猶豫不決,于是派韓嵩前往許都,對韓嵩說:“如今天下不知道誰能最后勝利,而曹操擁戴天子,建都于許縣,你為我去觀察一下那里的形勢。”韓嵩說: “圣人可以通達權變,次者只能嚴守節操。我是個守節的人,君臣名分一定,就以死守之。如今我作為將軍的僚屬,只服從您的命令,赴湯蹈火,雖死不辭。據我看來,曹操一定會統一天下。如果將軍能上尊天子,下歸曹操,就可以派我出使許都; 如果將軍猶豫不決,我到京城,萬一天子授予我一個官職,又無法辭讓,則我就成為天子之臣,只是將軍的舊部了。既成為天子的臣屬,便遵奉天子的命令,在大義上不能再為將軍效命了。請您三思,不要辜負了我的一腔忠誠!”劉表以為韓嵩害怕出使到許都,就強迫他去。韓嵩到達許都后,獻帝下詔,任命韓嵩為侍中,零陵郡太守。韓嵩從許都返回后,極力稱贊朝廷與曹操的恩德,勸劉表把兒子送到京城,作為天子的侍從。劉表大怒,認為韓嵩有二心,就召集全體官員,排列武士,手持代表天子權力的符節,打算殺死韓嵩。劉表責問韓嵩說:“韓嵩,你竟敢懷有二心嗎!”大家都為他擔心,勸他向劉表謝罪。韓嵩不動聲色,態度從容地對劉表說:“是將軍辜負了我,我并沒有辜負將軍!”就把自己以前說過的話又重復了一遍。劉表的妻子蔡氏勸告劉表說:“韓嵩是楚地有名望的人士,而且他的話有理,殺他沒有罪名。”劉表仍然怒氣不息,用重刑拷問跟隨韓嵩出使的官員,有的被拷打致死,終于知道韓嵩沒有背叛自己的意思,就未殺韓嵩,而把他囚禁起來。
袁紹殺耿包,心態不堅。耿包之謀不可告于眾,耿包之事則可謀于人。如此輕率,于小事或無損,于大事則禍立至。不因言殺人,不因人廢言,袁紹做不到,韜略修養十分有限。
攻許之策,沮授的韜略是,先禮后兵,兵以利動,輿論先行,以逸待勞,以穩求勝。郭圖、審配輕敵急躁,爭權奪利,袁紹缺乏明識,決策不慎。其韜略上的弱點,一如曹操、荀彧、楊阜所言。
賈詡明見,決策無誤,其韜略思維特點是深刻比較袁、曹,以明優劣。立足于正統觀念,權衡輕重,把握心態。
曹操先有張繡歸降,后有關中區之定; 袁紹先失張繡,后無劉表之允。這一結果與兩人的韜略密切相關。
韓嵩、劉先所上兩策,高瞻遠矚,深明事理,劉表優柔寡斷,無所作為。外失良機,內失謀臣。
上一篇:《預為設計:蜀將陳曶擊斬黃元》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一石三鳥:吳經營山越》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