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劉彧
一、叔繼侄位,劉彧登極
劉彧(439——472),宋文帝劉義隆第十一子。字休炳,小字榮期,生于元嘉十六年(439)十月,初封淮陽王,元嘉二十九年(452)改封湘東王。幼時,其生母沈婕妤去世,由劉駿的生母路淑媛撫養成人。劉彧少時脾性溫和,處事穩重,風姿端雅,深得路淑媛的喜愛。其三兄劉駿即皇位后,尊母親為太后,劉彧孝敬路太后,常在左右侍奉醫藥。劉駿性情暴戾、猜忌,諸弟多被無端猜忌甚至遭害,唯劉彧例外,兄弟關系融洽親熱。可能是二人同為路太后養育長大,劉彧又能敬重兄長,遇事忍讓的緣故吧。及劉駿去世,劉子業即位后,劉彧的災難開始了。當時文帝的十九個兒子,在南方的只剩下劉祎、劉彧、劉休仁、劉休祐、劉休范、劉休若六人,其中劉祎雖然年長,但人才庸劣,劉休范、劉休若年齡尚小,故能被劉子業容忍。劉彧和劉休仁、劉休祐年長,而且歷任重州刺史,具有政治、軍事經驗,并擁有實力較強的軍隊,身邊圍繞有一批文武將吏,是對皇位的最大威脅,所以,被劉子業視為心腹之患,常將三人留在身邊,不得擅離宮中。三王失去了行動自由,還要時常遭受劉子業的百般凌辱。三王之中,數劉彧年長,自然成了劉子業迫害的主要目標。當他被剝光了衣服,露出一身白膘,被迫在圍欄中的泥水里爬行,用嘴去啃拌在槽中的食物,聽著劉子業刺耳的狂笑聲時,心里憤怒到了極點,表面上卻裝出一副恭順、服從的樣子,順著劉子業的號令忙忙碌碌,以博得劉子業的歡心。有好多次,劉子業動了殺念,要殺他以除后患,雖未動手,卻把劉彧嚇得不輕。這種整天擔驚受怕的日子,他實在是受夠了,所以暗中密切注視外間動靜,等待時機下手,決不坐以待斃。他的親信阮佃夫、李道兒等積極活動,在劉子業的衛士中尋找不滿者。劉子業喜怒無常,殺戮無度,不但是王公大臣,而且左右衛士也人人自危,各懷異志,只因懼怕劉子業的幾個爪牙宗越、譚金、童太一等,不敢輕舉妄動。劉子業的左右中,有一主衣名叫壽寂之的,特別不合劉子業的眼,劉子業一見他就恨得咬牙切齒,弄得他整日心驚肉跳,不知何時大禍臨頭。阮佃夫等得知這一情況,主動與他聯系,共謀廢弒劉子業,雙方一拍即合。此時,民間盛傳“湘中當出天子”,劉子業聞知后非常不安,決定殺掉湘東王劉彧,再巡視湘州與荊州,以徹底壓下這一謠言,鞏固皇位。劉彧知形勢緊迫,連忙秘密指使親信錢藍生密切注視劉子業的行止,以便隨時動手。
就在劉子業準備殺劉彧的頭天晚上,即景和元年(465)十一月二十九日夜,劉彧一人留在秘書省,四周一片寂靜。而竹林堂那邊一片喧鬧之聲,劉子業正在親自射鬼,建安王劉休仁、山陽王劉休祐、會稽公主等都隨從前往,唯劉或不被召。種種跡象表明,他即將大禍臨頭了。而此時的劉或,一人獨困于秘書省,無法和外界聯系,只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在屋內團團打轉。在著急中,忽聽外面一陣嘈雜之聲由遠而近,一群人來到了他的門前,還沒等他嚇得癱軟在地,門 “嘭”地一聲被撞開了,只見劉休仁一步跨進來,喜氣洋洋地向他施禮稱臣。他還未完全反應過來,就被劉休仁拉著出了門。忙亂中他兩只鞋掉了也未來得及穿,光著腳,衣衫不整,很是狼狽。一時來到西堂,登上御座,召見眾臣。劉休仁見他頭上仍戴著烏帽,忙呼主衣前來,給他換上天子應戴的白帽,并準備齊全羽儀。這時,眾大臣皆知劉子業已被廢弒,壽寂之已當眾宣布: “湘東王受太皇太后令,除狂主,今已平定。”眾臣雖然心中惶惑,但得知狂暴的劉子業已死,皆人人慶幸,紛紛整衣入宮拜見劉或。劉或雖未正式即位,但凡事全稱令書施行,已成為實際的皇帝了。
劉或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當夜以路太皇太后的名義發布命令,歷數劉子業的罪行,宣布由湘東王劉或篡承皇極。第二天天亮,劉子業的幾個心腹宗越等惶惶不安地入宮求見,劉或皆以禮相待,好言撫慰,眾人才稍微心安。劉或安撫住宗越等人后,又以太皇太后的名義下令,賜劉子業的同母弟、妹豫章王劉子尚和會稽公主死。
劉子業死后,橫尸太醫閤口,無人問津。蔡興宗見了,忙找到劉或的妻兄、尚書右仆射王彧,說: “他雖然兇悖無道,但也是天下之主,宜使其葬禮粗足; 如象現在這樣,四海必會乘機以此為辭興兵討伐。”王或聽了,來找劉或,將蔡興宗的一席話告訴他。劉或聽了,心中暗暗感謝蔡興宗的提醒: 此時四方州鎮對他擁護與否,還是個未知數,需小心謹慎,不能落下任何把柄,給人以可乘之機。于是,他忙令人為劉子業收尸,舉行了葬禮。
為了進一步籠絡和穩定人心,劉或又施了一招。劉子業是路太皇太后的孫子,而太后是皇室的長輩,在皇族和社會上都有一定影響力。劉或深知,殺了人家的親孫子,自己取而代之,不管從哪個方面講,都對不住撫養自己成長的太后。為寬慰太后的心,他特意提拔太后的侄子路休之為黃門侍郎,路茂之為中書侍郎。
十二月的一個吉祥日,劉或正式即皇帝位,改年號為泰始。追尊已去世的生母為“宣太后”,立妃王氏為皇后。他這里美滋滋地當了皇帝,卻沒想到馬上引起了國內一場大動亂。
二、叔侄相殘 國家大亂
劉或繼皇位后,很快下詔,進鎮軍將軍、江州刺史晉安王劉子勛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劉子勛是孝武帝劉駿的第三子,年方10歲,府州事務全由長史鄧琬作主。在劉子業未死前,曾命人拿了毒藥去毒殺弟弟劉子勛,鄧琬起兵反抗,還未來得及有大的軍事行動,劉子業被宿衛將士殺死,劉或被擁立為帝,對劉子勛加官進級的詔命也隨后送往江州。江州佐吏見到令書,都很高興,一同來見鄧琬,祝賀說: “暴亂既除,殿下(劉子勛)又開黃閤(指劉子勛加開府儀同三司),實在是公私大慶啊!”鄧琬卻深不以為然,他認為: 晉安王劉子勛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其父孝武帝劉駿也是排行第三,劉駿又是在江州刺史任上,于尋陽 (今江西九江) 起兵奪取帝位的,這一切都證明若舉劉子勛起兵,定能馬到成功!于是,他把臉一沉,將令書扔在地下說:“殿下應當開端門,開黃閤是我輩的事情!”眾人聽了,不禁又驚又怕,但都不敢吭聲。鄧琬作主起兵后,劉子勛的七弟、荊州刺史臨海王劉子頊和六弟、會稽太守尋陽王劉子房都由其長史作主,起兵響應。泰始二年 (466) 正月,劉子勛在尋陽即帝位,改元義嘉,正式與劉彧分庭抗禮,這樣,就爆發了一場以劉彧為首的文帝系諸王和以劉子勛為首的孝武帝系諸王之間的統治階級內部大混戰。
在這兩大帝系之間,雄鎮各方的州郡大員們支持、擁護誰呢?益州刺史蕭惠開的一段話很有代表性。蕭惠開在聞知晉安王劉子勛起兵的消息后,集合將佐,對他們說:“湘東王是太祖 (文帝) 之昭,晉安王是世祖 (孝武帝) 之穆,二人不管誰稱帝,都不是不可以的。但景和(劉子業的年號)雖然昏暴,本是世祖之嗣,他不能擔社稷之任,其下的兄弟還有很多。所以我當推奉九江。”宋朝稱江州為九江,蕭惠開旗幟鮮明地支持劉子勛,派兵前去支援。
持蕭惠開這一觀點的州郡大員是很多的。 雍州刺史袁
上一篇:明帝劉莊
下一篇:明帝司馬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