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廟·復(fù)圣廟(顏回廟)
顏回(公元前521年—前481年),字子淵,春秋末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后世也稱其為顏叔,顏生。顏回以突出的德行修養(yǎng)深得孔子的贊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此后歷代統(tǒng)治者不斷對他追加謚號。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尊顏回為先師。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其為兗國公。元文宗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加封其為兗國復(fù)圣公。后世儒家尊其為“復(fù)圣”。
復(fù)圣廟位于今曲阜城北門內(nèi)東側(cè),陋巷街的北首。此廟始建年代不詳,若以東漢《顏子廟碑》為據(jù),此廟始建年代當在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至獻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之間,后經(jīng)北齊、唐、宋、元、明、清多次修整或重建,新中國成立后對其作了全面修葺。
此廟金代時在魯國故城東北角。元泰定三年因舊廟殘毀,遷于陋巷故址重建。明正德二年大修,奠定了現(xiàn)存規(guī)模。現(xiàn)廟園占地約5.6公頃,前后五進院落,分中東西三路。中路奉祀顏回夫婦,西路奉祀顏子父母,東路后為家廟。中路從南到北依次為陋巷井、歸仁門、明御碑亭、仰圣門、樂亭、復(fù)圣殿等。東路依次為:克己門、見進門、退省堂、家廟、神廚。西路依次為:復(fù)禮門、杞國公門、杞國公殿、杞國公寢殿。此外還有齋宿的祭器庫等。
復(fù)圣廟坊位于顏廟復(fù)圣門前,為全石質(zhì)牌坊。坊為三間,有四根八棱沖天式石柱,南北兩面有石鼓夾抱。柱上端飾云朵,中間兩柱頂端蓮座上飾辟邪,外西柱頂部飾蓮座寶瓶,中間額坊上飾寶珠火焰,額坊正中陽刻“復(fù)圣廟”三個篆字,兩旁坊額飾云龍花紋。
卓冠賢科坊位于復(fù)圣廟坊之東,全石質(zhì)。初建于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清初原坊倒坍,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由顏光猷出資修建,地方諸商慕其義亦資助。此坊為三間三樓式,石雕飛檐斗拱,四根八棱石柱,有石鼓夾抱。坊頂飾鴟吻、獅尊、負塔等雕像,各柱間石柵相連,中間坊額正中陰刻隸書“卓冠賢科”四字。
優(yōu)入圣域坊在復(fù)圣廟坊之西,建造時間及形制與東面“卓冠賢科”坊同。
復(fù)圣門在復(fù)圣廟坊后,為顏廟大門。始建于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后世多次整修,門廣三間,深二間,單檐歇山式,綠琉璃瓦覆頂,彩繪斗拱,鴟吻神獸。前后皆以八棱石質(zhì)紅色明柱擎檐,朱漆大門,門的正上方懸流云花邊紅底豎匾,上書“復(fù)圣門”三個燙金楷體大字。
博文門俗稱東華門。在顏廟第一進院落東首,廣三間、深二間,單檐懸山頂,灰瓦,飾鴟吻、神獸,朱漆門,格欞窗。始建于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清代曾整修。
約禮門俗稱西華門。在顏廟第一進院內(nèi),陋巷井南。有石碑一通,碑高二米余,下有方座,碑頭方形,飾麒麟云紋,正書“大明”兩字。碑中正書“陋巷故址”四字,為萬歷六年(公元1578年)春二月欽差巡撫山東等處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趙賢書。此碑所立之處,傳為當年顏回所居故址。
陋巷亭位于顏廟第一進院中路甬道的西側(cè)。亭呈六角形,灰瓦、平頂,亭中有一方孔露天。亭內(nèi)梁枋、頂孔四周皆彩繪,下有六個倒垂花蕾,亭正中有圓形古井一口,傳為陋巷故井。井北有陋巷井石碑一幢,井南有陋巷故址石碑一幢。原亭系宋熙寧年間所建,名顏樂亭。明擴修顏廟時將亭井圈入廟內(nèi),并改亭名為陋巷亭。
陋巷故井一名顏井。在顏廟第一進院內(nèi)中路甬道西側(cè)的陋巷亭內(nèi)。亭下立著一塊明代嘉靖十三年的巨碑,上刻“陋巷井”。傘形亭頂開設(shè)圓形天窗,正對井口,亭內(nèi)和古井因之而常沐陽光,四時生輝。
歸仁門為顏廟中路二門正門。在陋巷井后,與東首克己門,西首復(fù)禮門并立。始建于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此門廣三間,深二間,單檐歇山式,綠瓦覆頂,彩繪斗拱,龍紋瓦當,門上有懸花邊紅底豎匾一塊,上書“歸仁門”三個燙金大字。現(xiàn)在門西立有石碑二幢,門東墻上嵌石碑一塊。門后有古鐘一座,高約1.2米,口徑0.7米,鐘上刻“六十二代孫翰林院世襲五經(jīng)博士重德”之名,為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七月鑄造。
復(fù)禮門在顏廟第二進院歸仁門之西。形制、建造時間均同克己門。
顏廟中杞國公殿是典型的元代建筑。歇山式大屋頂下的拱條,每根按約60度左右的夾角傾斜,整齊劃一,為元代卓越的宮殿式木構(gòu)建筑。
復(fù)圣廟現(xiàn)存元、明、清建筑25座,殿、堂、廳、坊、屋、門、庫等159間,歷代碑刻55塊,松、槐、檜、柏等古樹五百多株。
上一篇:神靈廟·南岳廟
下一篇:祖宗廟·大槐樹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