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成星星
報告文學。作者霍達。發表于《當代》1988年第3期。這篇報告文學以題記形式劃分章節,共包括六個段落。第一段,危險信號:新星早殞,棟梁先折,他們沒有晚年,這是一種什么“奇異方向?”主要記述舉世矚目的數學家張廣厚年僅五十歲英年早逝的生活歷程。第二段,學者的品格和屈原的詩篇,伯樂葬馬的悲劇和馬找伯樂的怪事。記述了北京農業大學五十三歲教師謝以銓累死在騎車上課途中的死亡現場及其生活經歷,特別是他至死沒有解決職稱的不公正待遇。第三段,老講師和個體戶;教授和孫女;死了的和活著的;馬克思的名言和日本人的議論……記述了北師大化學系留校任教三十年的五十三歲的老講師徐志英,在上街買醬油時被摩托車撞死的現場,及其生活經歷。特別是她死前兩天還找黨員談入黨要求而至死也沒能入黨,沒能趕上評定職稱末班車的處境。第四段,舞臺小世界,世界大舞臺。如果啞吧會說話,他們將為你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記述了才華橫溢的藝術家、青年藝術劇院演員、中國聾人戲劇的創始人王振泰四十八歲猝死的現場及其生活經歷。第五段,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殘酷的自我抉擇:要生存質量,還是生存期?愿命運賜我以神來之筆!記述了北京市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工程師高建民,為爭取時間完成世界領先的無縫鋼管三種新型軋機,在腦部膠質瘤手術前,寧可保住生存質量而放棄延長生存期的選擇現場,及其生活經歷。第六段,兩個“列寧”劃開了兩個時代。為了我們民族的前途,搶救我們的國寶。作者列舉了報刊對知識分子近期死亡狀況調查的黑色數字及國家體委科研所對十一個省二十余所大學及科研機構一萬多名中高級知識分子體檢調查數字:我國中高級知識分子的壽命比全國人均壽命要短近十年。這篇報告文學的作者選擇了當代知識分子英年早逝這一觸目驚心的社會現象,又從中選擇出最典型的代表性人物,以優美的文筆,采取了客觀地記述人物的寫作方法,突出真實感。寫每一個人物時,又抓住從實錄早逝現場場景入筆,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情沖擊,然后回敘人物的生活經歷;回敘中又選擇最有特殊性和代表性的不公正生活遭遇,以點帶線,繁簡得當。選材的尺度緊緊扣住了作者想要喚起社會輿論同情的中心主題:尊重知識、愛護人才。
上一篇:周魯俠《國殤》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楊新敏《國際友誼號》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