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宜君
蒙古族民間敘事長詩。產生流傳于內蒙古哲里木盟一帶。依據嘎達梅林起義的歷史事件創作而成。陳清漳、賽西、芒·牧林翻譯整理,1950年曾在《人民文學》發表,1959年和1963年又兩次重新整理,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出版。這首長詩兩千余行,它真實地描述了嘎達梅林起義的始末,再現了他所領導的起義軍,為了反抗王公貴族的封建統治和軍閥的掠奪,為了謀求自由解放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斗爭。嘎達梅林原是王爺府里職位低微的武官,出于對自己民族的熱愛和對人民痛苦的同情,他開始勸說達爾汗王爺停止出賣土地、殘害百姓,遭到革職處分。后來他又為民請命,到奉天府請愿告狀,不料王爺與軍閥內外勾結,反將嘎達問成死罪,押進死牢。嘎達之妻牡丹聞訊后,忍痛槍殺了自己的女兒,燒了房子,聚眾劫獄,救出嘎達,開始武裝起義。起義軍英勇作戰四、五年,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最后在西拉木倫河畔被敵包圍,嘎達及所率部眾全都壯烈戰死。長詩成功地塑造了嘎達梅林這一英雄形象,刻畫了他的叛逆性格。嘎達梅林的性格典型地概括了蒙古族人民的斗爭精神。長詩還側重刻畫了嘎達梅林的妻子牡丹的英雄形象,描繪了其他眾多的人物,反映了較為廣闊的生活面和起義斗爭的復雜性。長詩繼承了蒙古族民間敘事詩的傳統手法,并有所創新。風格粗獷、豪放、悲壯,感情深厚激越,語言豐富多彩,充滿草原生活的氣息。
上一篇:孫宜君《喧騰的高原》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謝錫文《四個四十歲的女人》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