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艷華
四幕劇。作者王培公。發表于《劇本》1980年第6期。劇本取材于從農村插隊到返城就業的知青生活。一群被殘酷現實拋到一個北方農村的青年,當童年的幻夢被現實擊碎之后,失落了原有的生態和心態的平衡。面對一個不可捉摸的世界,他們只好用冷嘲熱諷來渲泄心中的憤懣。一場大地震后,他們終于從肩上卸下了畸形的重壓,但隨之而來的,卻是一種輕飄飄的感覺。這種感覺使他們在回城之后,便偏離了生活的目標。雖然他們有的當了兵,有的考上了大學,有的當了干部,有的成了藝術家,也有的成了腰纏萬貫的暴發戶……,仿佛是社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給了他們補償,但是他們的心靈依然不安分,他們仍感到若有所失,感到無所歸依,出現了一種尚未與新生活獲得呼應與契合的新的失落感。作品通過對他們為生存、為友誼、為理想和愛情而掙扎、苦斗和尋求的生動再現,揭示了他們那不安靈魂后面所潛在的執著追求人生價值的進取精神。這是一出以當代現實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凡的年輕人的集體形象為主角的戲劇,作品以簡略的敘述取代了對人物及事件的詳細描繪,由于成功地抓住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從而使簡單的情節結構包容了豐富的社會內容與心理內容。該劇在藝術形式上的創新和突破是:它打破了傳統的封閉式的戲劇結構,采用了開放式的現代結構手法,大大開拓了表現生活的場景和容量。比如“集體戶”的難兄難弟與代表當代青年的女鼓手與男樂手同時登場,以現在的觀點去探詢過去,讓不同時空層次的事物共存于同一戲劇場面中,構成了獨特的藝術氛圍。作品立足于適應中國觀眾的欣賞習慣,同時又汲取了外國一些戲劇流派的表現方法,融入中國傳統戲曲的表現程式,創造了一種特有的新型話劇藝術表現形式。作為一出富于特色的探索劇目,它一出現便引起戲劇界的注目,繼之而來的便是褒貶不一的爭論。大多數人對該劇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對其藝術上的勇敢探索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但也有許多人認為,該劇“沒有反映出80年代青年奮發進取的本質特征”,“丑化了新中國青年一代”,“孤立地表現了他們被拋棄、被遺忘的苦難境遇”,“主題灰暗,格調不高”等等。該劇上演后不久曾被禁演。
上一篇:《散文·近代·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簡析
下一篇:任慶《“5·19”長鏡頭》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