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近代散文作品·宋金元·名說》簡析
鄧牧著。見《伯牙琴》。名,美名。這是一篇議論“取名之道”的短論。先指出“善譽人者人譽之,善毀人者人毀之”乃是世之常理。而好名者,以己之長而自負天下,并忌人之所長,“毀之以為不足道,為不足與吾并,以表見其高”,這種打擊別人抬高自己的做法,作者認為決非“取名之道”。而古之君子,“道高而愈謙,德尊而愈恭”,制止人之惡,褒揚人之善,自謙而譽人。開始雖若“自貶”,最終“乃為天下顯人”,這才是真正的“取名之道”。作者對那些不愿聽人之毀,自負道高德尊者提出批評,指出真正道高德尊者決不會詆毀他人名聲,而善毀人者也決不能成為道高德尊之人。至于遇到個別人的詆毀而立即加以反擊,這是一種無德的表現,因為“一人之毀不足勝眾人之譽”。最后的結論是:善于稱贊人者,對己是大德,對人是美名,這是“兩益”;善于詆毀人者,對己是薄德,對人是惡名,這是“兩損”。“兩益”與“兩損”之間,世人不可不察。文章在贊揚自謙而譽人的君子中著重批評那些自負又毀人的“好名之士”。作者對古代“謙受益,滿招損”的名言,結合時人情況有進一步的發揮。文中善于設問陳疑,圍繞中心,析理周密,啟迪心智,具有普遍的教育意義。
上一篇:《散文·魏晉南北朝·吊魏武帝文》簡析
下一篇:《散文·近代·吳芝瑛傳》簡析